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症狀任何年齡都可能腳抽筋尤其中老年最常半夜腳抽筋腳板痛很可能缺乏鈣和磷身體脫水肌肉拉傷或白天坐站太久姿勢不良靜脈曲張少數則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貧血低血糖內分泌異常有關多數人最常發生小腿抽筋腳部的抽筋則以腳趾抽筋較多腳板抽筋較少見。 睡覺時抽筋,痛在腳板,可能白天走路、站立的動作不適當;小腿抽筋可能因為溫度偏低或缺乏營養素(鈣離子不平衡)或白天過度疲勞導致,當然也跟穿不適當的鞋子,腳趾頭受壓迫、拉傷有關。 當腳受到外力影響,身體感受到有危險,就會透過收縮來保護自己,包括冷,也是一種刺激。 此外,半夜腳抽筋也可能是靜脈曲張所引起。

  2. 配合太沖穴三陰交穴一同按壓有舒緩腳痛腳腫的效果三陰交穴此穴位在腳踝內側沿著小腿後緣往上3寸約4指併攏寬的位置上按壓此穴位除了有改善生質系統問題的作用外對於下肢神經痛及麻痹等症狀的舒緩也有一定的幫助

  3. 2024年4月13日 · 想避免腳痛除了要選一對適合的鞋還應做運動去伸展及強化肌肉。 物理治療師劉迪喬表示,「小腿肌肉與跟腱延伸至腳跟,繼而連接足底筋膜及足弓,久站或長時間行走會令小腿肌肉過度繃緊,足底筋膜從而被拉緊,導致足弓變得扁平」。

  4. 值得留意的是當使用降尿酸藥物時由於體內尿酸水平波動有機會誘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所以醫生會同時處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藥物作預防。 有研究顯示有些食物能有效減低體內尿酸水平,包括: ( 一) 咖啡,包括普通咖啡和無咖啡因咖啡,不過,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不要因此而開始喝咖啡,至於已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仍應適量、而不是過量飲用。 ( 二) 維他命C:應從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攝取維他命C,如有需要服用補充劑,應只服用適量、而不是過量。 ( 三) 櫻桃。 引用台灣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君:「喝莧菜湯能否中和尿酸,現無醫學實證,痛風患者不宜嘗試。 常規治療痛風仍以口服降尿酸藥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為主,呼籲患者應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5. 2024年5月10日 · [2018-06-04]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痛風症的病因是血液內尿酸 (uric acid)水平過高尿酸沉澱於關節內引起急性關節發炎最常病發於大腳趾但也會影響腳跟足踝手腕和肘等關節通常都是病發得很急伴以紅痛等發炎症狀而痛的程度很厲害只有婦女於生孩子時的產痛才可匹比。 尿酸是身體內嘌呤 (purine,是組成脫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RNA 的重要份子) 的代謝物,從尿液中排出體外,若身體製造過多尿酸,或腎臟未能有效把尿酸排出,都會導致尿酸積聚在血液內,令到尿酸水平過高。 尿酸過高並不一定引起痛風症,但會沉澱於關節內,一遇包括細菌感染、手術、壓力、飲食過量、甚至是輕微的碰撞等誘因,就可能病發。

  6.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足部痛症患者的腳掌跟骨 (Calcaneus) 至跗骨 (Tarsal Bones) 中央至內側附近筋膜發炎疼痛,嚴重影響其站立及步行能力。 患者會發現在久坐後站起或早上起床時腳跟最感到疼痛。 主要有三種人仕較易患上足底筋膜炎,包括足弓過高 (Pes Cavus),足弓過低 (Pes Planus) 及跟骨底生有骨刺 (Osetophyte)。 足弓過高者由於腳底筋膜較僵硬,平日走路時如沒有穿著適當的鞋或鞋墊會將過多體重集中拉扯筋膜,造成微細創傷並引起發炎。 至於足弓過低者則由於腳跟骨過度內旋 (Over pronation) 反復在負重時壓向腳底筋膜,造成微細創傷。 而腳跟骨底生有骨刺人仕則由於骨刺在負重時反覆壓向筋膜引致發炎。

  7. [2019-11-14] 明醫網 > 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所謂腳掌骰骨症候群 (Cuboid Syndrome), 是指腳掌中外側的骰跟骨關節 (Calcaneocuboid joint) 及骰跟韌帶受傷錯位,引發症。 其實人的腳掌是由多塊骨所組成,而骰骨便是連接腳跟骨前腳掌外側第四及第五蹠骨的骨。 所以骰骨錯位便會引起外側腳掌在走路時感到疼痛不適。 個別患者對腳掌骰骨症候群的感覺不盡相同,有些患者可能會感到腳掌外側在走起路時感覺不自然,另外一些患者則會感覺腳掌在走路時好像踩着異物一樣,但不適感通常只有將體重壓在患時才會發生。 坐下、躺下或將體重移離患便能立時舒緩不適。 其他症狀還包括足部乏力、有時更會在骰骨周邊出現腫脹。 造成腳掌骰骨症候群主要有兩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