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的抒情史. 試閲. 作者: 陳國球 (著)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0/2016. 國際書號:9789629967437. 試閲. 加入閱讀紀錄. 加入/閱讀電子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香港就是文學:從海上孤島到世界都會,從帝國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特區,香港經驗比傳奇更傳奇。 從駐節香港的殖民地大員,到心繫勞工大眾的左翼文學家;從求全責備的香港文學大系,到活潑精要的各式選本;從先鋒的現代詩、人間小說與話題電影,到蒼涼南音和悲情粵劇;從彌敦道上的詠嘆,到維多利亞港邊的回想……無數的香港故事,如何說? 作者為我們述說文學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對整個華人文化圈的意義,思考香港的未來。

  2. www.hkreadingcity.net › book › details香港閱讀城

    香港閱讀城搜羅及提供各類圖書資訊,推介優質讀物,數千本圖書更提供內容試閱。鼓勵學生培養「愛閱讀、樂分享」的良好習慣,自主閱讀,並從閱讀中學習。

  3.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追古溯源,尋根問底,了解粵語詞匯的發展及演變。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方言,由於部分詞匯口耳相傳,與語文脫節甚久,以致現在通行的寫法與本義的字形 ( 即「本字」) 不同,而粵語本字的探求,成為粵語研究的重要內容。 本書的「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其本字的寫法;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求其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其來有自。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參考資料,追溯其形、音、義的關係及演變。 本書立「本字、古義」項,詳析詞匯所含本字和意義,如有古書用例,另列舉說明。

  4. 內容簡介. 二 一三年是梅艷芳逝世十周年。 十年以來,從坊間、傳媒到學術界對梅艷芳的討論,早已超出對一個已故巨星的純粹懷念。 不少人指出,梅艷芳的形象、音樂與電影的代表性,標誌了香港一個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時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部份。 在音樂方面,梅艷芳歌路縱橫,形象百變;她有「東方麥當娜」之稱,同時大量改編日本歌曲,又翻唱國語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時,梅艷芳卻建立個人風格──那是香港混雜文化的代表。 在當過多屆歌后、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均破紀錄的背後,梅艷芳身上銘刻了香港文化。 電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最高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遊走不同電影類型而都獲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員:文藝片《胭脂扣》、喜劇《審死官》、動作片《東方三俠》都非常成功。

  5.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舒巷城從海員朋友口述的遭遇,堆疊出一個男子渡洋遠去又漂泊歸來的故事。 方永乃生於吉隆坡的客家人,來港任洋行會計,詎料公司關門大吉;為了生活,為了戀人,為了將來,他毅然離港到巴西礦山打工。 五年的歲月逝去,他攢了筆錢,遂乘船回港;戀人卻遠嫁到新加坡,隻字未留;友人替他保管的血汗錢,又無故短了數千元……與命運拉扯之際,陷入惆悵的他邂逅了一個憂鬱的女子——華玲,一見如故的二人漸漸靠近…… 五十年代的香港已有國際貿易港的雛形,海岸邊船來船往,碼頭上人頭湧湧,每日重演離別與相聚的戲碼。 舒巷城作為上世紀因戰爭而顛沛流離的一員,自然對此別有一番體會。 在他的筆下,人物的情感跌宕與命運的盤根錯節互相交纏,方永等人的内心掙扎在平實的文字下表露無遺,在讀者心中泛起漣漪片片。

  6.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增訂本出版說明本詩集是舒巷城詩選》的第四卷,編分三輯,共錄詩一百一十七首。 第一輯收錄原著《都市詩鈔》六十三首,《出版說明》和《前記》;另加八首、附錄《前記》提及的讀者「七五老人」梁嘉飴先生來信中的四封,和其他評介。 加入的詩與原著一樣,在同一雜誌專欄發表過。 《都市詩鈔》原著於一九七三年一月由七十年代月刊社出版,列戈壁叢書四。 原著曾獲第三屆青年文學獎籌委會舉辦的「文學書籍介紹」的七十本好書中鄭重推薦的十二本之一。 第二輯錄詩二十五首,係作者署名陸思魚於七四、七五年在《新晚報》專欄《踏街行》發表的作品。 第三輯錄詩二十一首。 前七首在初期的《明報》發表,署名香港仔,欄名《雞尾詩》。 接著的三首,是應《大公報》徵文之戲作。

  7.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這一次,命運給熒兒開的玩笑是否太大? 身陷牢獄,她還能堅持夢想、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嗎? 如果再壞的事情都總有丁點正面影響,被判坐牢就是要藉此告訴熒兒她是被愛的。 妹妹、朋友、情人,全都不願亦不會離棄她。 有些傷痕慢慢結疤,還以為沒事了,惜按下去還是會痛。 那段塵封在內心一隅的往事,一直妨礙月童與異性的發展,終於遇到能感動她的對象,那個傷害她的人卻又再出現…… 君比,原名馮忻忻,畢業於University of Oregon藝術系,曾任中學英文教師。 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明報「校園版」撰寫「Miss絮語」一欄,翌年開始致力小說創作。 作品屢次獲獎,包括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電台及教協的中學生十大好書龍虎榜、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書叢榜「最受小學生歡迎十本好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