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9日 · 用艾泡腳禁忌須知用艾泡腳時間不宜過長每星期2至3次約15分鐘太頻會導致頭部氣血不足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 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泡腳,因為腦部氣血不足,或致腳部腫脹,易引致頭暈胸悶的症狀。 三.糖尿病患者也要小心,因為一般糖尿患者未梢神經功能衰弱,對水溫敏感低,不能準確感覺到熱水的溫度,容易造成燙傷。 四.小兒不宜長期長時間泡腳,會令足底的韌帶鬆弛,尤其扁平足的更不宜。 日常生活使用: 一.用艾草煲水洗頭有效去油、去皮屑、止癢和防脫髮。 方法:用艾葉煎一碗濃汁的艾水備用,用濃濃的艾水把頭髮弄濕,然後用毛巾裹着約十分鐘才用溫水沖洗便可。 二.艾草泡腳對紓緩壓力、驅寒、失眠及盜汗有一定效果。

  2. 2017年7月2日 · 根據指引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法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孕婦少腹部禁灸作為一項專業醫療操作實施艾灸過程中可能出現胸悶心慌暈厥皮膚瘙癢刺痛水泡等不良反應。 因此,醫師會根據體質和病情作出診斷,選用合適的灸法,以受術者的病情、年齡、體質等決定施灸量的多少。 若要選用化膿灸時,醫師一定要徵得受術者的知情同意,並在病歷上記錄、簽字。 凡高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上亢頭痛,醫師會根據實際情況,不建議施行灸法。 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也會慎用灸法。

  3. 2018年2月25日 · 衞生署中醫藥事務部曾頒發有關艾灸產品的管理措施明文規定:「艾灸屬一種常見的中醫療法涉及一定的風險若操作不當可致暈灸感染及灼傷在孕婦腹部及腰部施灸可能引致小產故必須由合資格的中醫師提供。 」、「如有關艾灸產品純粹由艾絨為原料所製成,而有關產品沒有作出任何醫療聲稱功能,則視為艾葉的炮製品,屬附表2中藥材﹔凡經營附表2中藥材零售或批發業務的人士,須向中藥組領取相關的中藥商牌照後,方可經營有關業務。 艾火的輻射頻率和人體最親近最容易接收,但是艾灸是有很多學問的。 有些賣艾貼的人,完全沒有專業知識、對中醫學一竅不通,在微信朋友圈上看了幾段消息,買兩本書看看,就自動成為「專家」,胡亂為別人做「烤肉灸」。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他的醫書《扁鵲心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

  4. 2020年7月26日 · 拔罐與艾灸 祛濕之利弊 - 香港文匯報. 2020-07-26. 拔罐艾灸作為中醫的療法早已不限於醫師獨家使用所需器材也不難購置。 在民間也有不少人自我鑽研,閒時為自己、家人保健一下。 然而,如不了解箇中起效之秘密,即使工具再好,也難免有運用不當的時候,最後害人害己。 在此,先談談拔罐。 這種治療方法操作相對方便,似乎很適合自我養生、祛除濕氣。 其中有傳統的火罐(須借助火力),也有純借助氣壓拔罐的真空罐、矽膠罐等。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拔罐是帶有消耗性的,譬如體內氣血充足,或有熱的人,拔罐後留下的印一般會較深,可能呈紫紅色;但若然本來氣血較虛的人,一般就很難留下罐印。

  5. 2020年9月24日 ·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層的風寒濕毒瘀血灸出來艾灸膏肓穴的療效很明顯也會讓人很願意去做艾灸三兩天肚子會咕咕響氣很足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涼。 還有的可能會發汗或嗝氣。 如果灸一個星期,一點動靜都沒用,說明身體很乾淨。 當然,打開膏肓穴的方法不只有艾灸,平時的自我鍛煉很重要。 一、雙肩旋轉法: 兩手自然下垂,中指貼住大腿兩側的「風市穴」,以肩為軸,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膏肓」;然後,仍舊以肩為軸,兩肩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合膏肓」。 這個動作可以把膏肓活動開,充分鬆開肩背部,長期練習,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而反覆的前後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擴張,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二、擴胸後拉法:

  6. 2016年6月19日 ·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內服中藥、穴位敷貼(天)、艾灸、拔罐等溫性療法。 原理是在夏天陽氣旺盛的季節把陽氣注入身體,從而治療虛 ...

  7. 2020年7月26日 · 「濕」,其實是中醫哲學中的一種形象化的體現,泛指身體裏的任何一部分停留不去的病理性水液。 經常有人會問醫師,「體內的濕很重的話,會令我水腫嗎? 」可以,但不只如此。 以上身而言,咳嗽的痰不論濃稠或稀薄,都是濕;身體中間而言,中央的肥胖或經常腹瀉黏溏大便,都是濕;下身而言,水腫、下肢重等,都是濕。 濕氣的自我檢測. 一般人想要知道自己有無較重的濕氣,只需留意:一.起床時自我困倦的程度︰檢視自己會否睡眠時間雖然充足,但仍然得不到精力充沛的感覺;二.如廁時大便的稀溏程度︰會否大便較平日臭穢,或時常有拉不乾淨,甚至一天要拉數次才安心的感覺;三.洗漱時,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正常以淡紅的舌頭、薄薄的一層白苔為佳,當發現自己舌苔膩或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這就是濕的表面症狀。 濕氣發病與治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