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9月19日 · 近日專家與港府對新冠疫情與流感是否相近似有分歧數名港大專家包括港府專家之一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19日撰文指自6月起已踏入第6波疫情現時疫苗接種率高有大量市民曾自然感染及有了新冠口服藥後新冠的殺傷力已大幅減弱形容已成為風土病社會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 ,包括:不必盡數將確診者收入負壓隔離病房、盡快落實第4階段疫苗通行證等,惟強調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之措施。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一同撰文,文章指出:

  2. 2023年2月9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這個家庭個案患者提供了重要線索為防範新興傳染病廣泛傳播做好準備。 國際權威性醫學期刊《刺針》創立於1823年。 為慶祝創刊200周年,期刊今年選出歷來刊登過的34篇具有突破性科學發現的論文。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的論文是香港唯一的入選論文。 而同被《刺針》列為具里程碑意義、有關傳染病重大發現的論文,包括外科手術的消毒及無菌操作(1867年)、盤尼西林作為抗生素的應用(1940年),以及在胃活組織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1983年)等。 内地兩篇分別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表徵(2020年)及抗生素抗藥性(2015年)的論文也入選。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3. 2020年8月8日 · 本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據了解協助本港抗疫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出現離職潮該系8名臨牀教授中3名負責研究臨牀及教學工作的資深專家辭職包括現任及前任系主任劉嘉珮及胡釗逸部分離職的教授將會離港。. 該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 ...

  4. 2022年1月12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周三12日到場視察後表示Omicron空氣傳播能力好強」,他建議市民可戴兩個外科口罩.

  5. 2020年2月13日 · 袁國勇是傳染病專家亦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講座教授他於2003年發現沙士是由冠狀病毒形成被稱為抗SARS英雄」。 小時候曾患嚴重肺炎 住院2個月. 袁國勇是世界知名的傳染病學專家但仍然保持低調生活簡單。 他喜歡在下班後聽電台節目,睡前及起床後都要打半小時太極。 他的衣著及伙食,全由太太打點。 TOPick《口罩百科》電子書免費下載連結. 他去年接受港台節目《 鏗鏘說 》時透露,小時候家裡窮困,有一次生病患上嚴重肺炎,輾轉之間入住瑪麗醫院。 當時他的母親覺得他會死去,不敢到醫院探望他,他最後住院2個月康復。 不幸的是,自此他的左邊肺部受到破壞,至今坐長途機偶爾仍會咳血。 受達安輝教授影響成傳染病科醫生. 他中學入讀皇仁書院,大學時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6. 2023年12月4日 · 身兼聯盟候任主席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多次傳染病起源於亞太區以此為據點的聯盟可以為傳染病帶來嶄新解決方案形容今次聯盟擁有最佳的團隊」。 袁國勇表示受人口增長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科學家預計未來25年會有一半機會等同於新冠疫情規模的傳染病大流行將損失7百萬人命及16兆美元的經濟收入。 他表示,將針對具有跨物種傳播能力的動物病毒例如蝙蝠的類器官,作預防性培養及特徵分析,以實現早期預警、應對及控制。 袁國勇期望PRA可以透過爆發早期預警、開展協同研究等,致力令市民於下一場傳染病可以維持正常生活、無需封城、關閉學校及工作場所、以及防止醫療系統陷入癱瘓。 他亦表示,大聯盟的資金會由參與的大學募集,將再討論合作的範疇。 對於大聯盟工作的主要範疇。

  7. 2023年11月1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聯同另外兩名學者龍振邦及趙晞揚於報章撰文指雖新冠疫情完結但新冠病毒並非最後一場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 當局要為未來的大流行作準備,必須有高質科研、足夠的基礎建設、迅速應變計劃及措施,完善公營醫療機構、公共衞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時刻與國際組織保持聯繫溝通等,缺一不可。 文章提到,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大流行,均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但近年大流行的病原體,逐漸由細菌轉向呼吸道RNA病毒。 但近期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大流行,則具多重原因。 其中包括RNA病毒基因突變率高、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造成隱形傳播鏈,以及人畜共處互動愈加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