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26日 · Liliane Bettencourt曾被福布斯評選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作為歐萊雅集團的女繼承人及最大股東,凈資產達到395億美元。 2007年,Liliane的女兒Françoise起訴母親身邊的「密友」、攝影師Banier乘虛而入,20年間騙走了老年癡呆的母親將近幾十億美元的財產。 Liliane與Banier相識在一次攝影任務中,相差25歲,兩人關係卻迅速升溫。 Banier的才華與巧言令色讓Liliane癡迷,她在信件中寫道:「和你在一起,我就像一個母親、一個情人,所有的感覺都在我身上遊走,令我震顫。 」20多年來,Liliane資助Banier數億美元財產,而她的原配丈夫只能默默承受。

  2. 2020年11月9日 · 賭王何鴻燊離世前後,其家族成員陸續牽入訴訟,疑爆出爭產風波。 生前立遺囑處理遺產分配甚為重要,但立好遺囑後一定有效嗎? 據台灣傳媒報道,台灣一位七旬翁吳伯因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決定預早立好遺囑,將名下近1億元新台幣(約2,700萬港元)財產 ...

  3. 2021年9月26日 · 意思是,財富只可以由一名上一代傳給一名下一代,例如,爺爺一個人,把財富傳給一名孫子,不能同時傳給兩名或多名孫子。 張先生現時有一對孖女,而他夫妻兩人極度喜歡小朋友,也有計劃在英國安定下來,很大機會會再生一個弟弟給兩位小公主,所以要把這筆資金分成多少份財富傳承的儲蓄計劃呢? 兩份還是3份呢? 若果分開3份,萬一生下孖生弟弟,便不夠分了。 張先生覺得很難作出決定。 同時,也不喜歡這樣的安排,因為好像提早分身家似的,給他的感覺很不舒服,十分反感。 保單富彈性 可分拆轉給指定人. 筆者聽畢張先生陳述他的故事後,明白到一個重點。 不是這些財富傳承的理財工具不適合張先生,而是欠缺一個彈性。 故此,筆者提醒張先生,其實市場上有一種很特別的財富傳承功能的儲蓄計劃,值得張先生去考慮。

  4. 2023年3月21日 · 凱易律師事務所 (Kirkland & Ellis LLP)信託及遺產業務合夥人David Handler指出,,一筆過地交托遺產可能是一個錯誤,不是好的做法,更好的選擇是將財產交給一家信託機構,管理去世後的資產或持續投資,再安排日後交給子女或後代。 事先做好溝通 免衝突. 香港不少富有家族,同樣為遺產打官司達逾十年之久,即使立有遺囑,家產爭議仍然不斷。 有時遺囑或生前信託的交代方式可能會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比如,留給某個人或慈善機構的錢要比遺囑人期望的更多或是更少。 如果遺囑或信託協議的內容,不在繼承人的預料範圍之內,後人之間更容易產生矛盾。 洛杉磯的律師弗斯特說,正因為如此,建議客戶應該事先向受益人坦承自己的想法。

  5. 2023年12月30日 · 每個社會似乎都有一個固定的「成功」模板,對我們來説也是︰儲錢、買樓供樓、再儲錢、供孩子上學⋯⋯如此往復,直到蓋棺材落定。 回望這一生,似乎並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 對沖基金管理人Bill Perkins提出了一個完全顛覆傳統的觀點︰死前財產清零(die with zero),並風靡理財界。 他建議人們用積纍人生體驗替代積纍金錢財富。 這並非鼓勵讀者超前消費,而是學會儲蓄與花銷之間的平衡——我們賺錢,不就是為了更好的人生嗎? 要懂得賺錢,更要懂得花錢,享受它帶來的好處。 某種程度上來説,那些帶不走的財產也意味著我們被浪費的、本能用於享受的時間。 來看看Perkins是如何做到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花光所有積蓄。 抓住體驗人生的窗口期. 初入社會,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節衣縮食,只為多儲些錢的經歷。

  6. 2023年7月26日 · 曾經想要為自己和家人建立穩固的財務基礎、或給下一代留下大筆可觀的財富? 就要開始考慮建立 「世代財富」 。 世代財富,是指在離開人世後傳承給下一代家庭成員的資產,但是,要成功建立世代財富並不容易,需要謹慎和計劃。 據GOBankingRates專欄作家Jordan Rosenfeld指出,有些錯誤觀念可能會阻礙財富傳承,以下是8個最常阻礙人們發展世代財富的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1︰世代財富總是大筆的. 財富這個詞是具有誤導性。 對不同家庭而言,財富的定義有所不同。 因此,僅僅因為你有東西可以傳承給家庭成員並不意味著你是一位億萬富翁或百萬富翁。 根據Investopedia的數據,在1995年至2016年期間,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繼承金額都不到5萬美元,而只有2%的家庭繼承金額超過100萬美元。

  7. 2024年2月19日 · Gwen Merz很早便開始存錢,目標是實現財務獨立和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亦即投身簡寫為「FIRE」的財富自由運動: Merz畢業初年收入不多,為慳錢扭盡六壬,包括經營「劏房」、不參加音樂會等社交活動、放棄約會。 因為金錢而奔波勞碌,受苦受難大半生,現時已屆33歲的她,坦言不能再繼續FIRE,事實上也已經沒有必要。 為了實現提早退休目標,她犧牲影響了幸福和心理健康,決定叫停這種瘋狂儲蓄的行為,多為自己打算,享受生活。 然而,Merz不後悔人生有過這段理財經驗,在苦難中,她也有得著。 大學畢業即玩FIRE 「癲」峰時儲近八成月薪. 及後發覺中伏:財自運動是騙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