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足部疣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gvsc.hk

    尖沙咀加連威老道41C-D號嘉威大廈5樓全層. wart , corn, plantar wart , common war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Contact Us

      Minor surgery

      Specialized Surgery

    • About Us

      We Provide High-Quality Healthcare

      Services. Know More.

搜尋結果

  1. 2013年6月2日 · 疣的治療以外治為主,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包括二氧化碳激光,還有冷凍治療、電灼、外用藥膏或醫學刮除術等。. 然而,皮損多而散在的扁瘊或 ...

  2. 2013年6月2日 · 現代醫學認為,扁平疣乃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中醫則認為扁瘊多由風熱毒邪搏於肌膚而生,或怒動肝火,肝熱血燥,肌膚不潤所致。 扁平疣(扁 ...

  3. 2016年3月20日 · 【推薦】 【關閉】 醫學解碼:中醫治療雷諾氏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6-03-20] 雷諾(Raynaud)氏症是指肢端動脈陣發性痙攣。 常於寒冷刺激或情緒激動等因素影響下發病,表現為肢端皮膚顏色間歇性蒼白、紫紺和潮紅的改變。 一般以上肢較重,偶見於下肢。 雷諾氏綜合症臨床上並不少見。 多見於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10。 發病年齡多在20至30歲之間,絕少超過40歲。 大多數見於寒冷的地區,好發於寒冷季節。 中醫認為氣虛血瘀、陽虛寒盛為發病的主要因素,而情志刺激和寒邪乘襲為發病的重要條件。 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血行不暢而發生淤滯,寒邪外淫經絡,令血凝澀而不流,內外合邪,則脈絡氣血瘀阻而發病。

  4. 2016年6月28日 · 本港接近四分一人患有拇外翻問題,當中以女性為主。 病理學指出,拇趾外翻是因腳部軟組織異常,隨着時間演變成骨骼及關節問題,最明顯的特徵為拇趾向外屈曲,且從冠狀面看呈旋轉狀態。 以往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進行矯正時,醫生通常會在腳上開5厘米至7厘米的刀口,利用接骨術矯正骨骼的位置。 骨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解釋,傳統手術雖能夠達到矯正效果,可惜需要較多的鐵片及螺絲去固定位置,且傷口較大,除影響腳部外觀,還增加傷口受感染的風險。 內窺鏡輔助拇外翻矯正術透過內窺鏡的輔助,醫生只需在腳上開5個5毫米的小切口,用針線重組軟組織,並用一枚4毫米螺絲固定位置,即可達到矯正效果。 新手術的優勝之處在於術後的傷口不但較小且不明顯,更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5. 2015年1月11日 · 中醫治療足跟痛的手段多樣,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總結,首選針灸治療,並配合中藥外敷,酌服中藥以內外兼治,療效顯著。 針灸方面,宜循經選穴,多選肝腎兩經的穴位,並局部針刺足跟附近的穴位,尤須以毫針雙針針刺壓痛區,並配合脈衝治療,酌加TDP紅外線燈照射患處,每次留針20分鐘,隔天至三天一次,以四至六次為一療程。 外敷方面,足跟痛屬急性損傷者,多配合外敷跌打膏藥治療,藥用雙柏散合自擬方,藥用黃柏、側柏葉、大黃、澤蘭、蘇木、川烏、透骨草、乳香、沒藥、當歸、桂枝、麻黃等,均磨成粉末,加水煮熱,調成膏狀,暖敷足跟患處,並以繃帶包紮固定,每次外敷四至六小時。

  6. 2018年9月30日 · 治療濕疹常用中藥 - 香港文匯報. 2018-09-30. 濕熱證宜清利濕熱,常用中藥包括苦參、黃芩、黃柏、茯苓、蒼朮、白朮、甘草、生地黃、當歸、白鮮皮;脾虛濕蘊證宜健脾化濕,常用中藥有茯苓、白朮、蒼朮、薏苡仁、黃芩、川芎;至於血虛風燥證宜養血祛風,常用中藥有川芎、當歸、生地黃、苦參、白鮮皮、地膚子。 若濕疹局限於身體某部位,引經藥可直達病所。 皮損發於頭面部者,酌用野菊花、蔓荊子;發於耳、口周者,酌用黃連、梔子、夏枯草、龍膽草;發於上肢者,酌用桑枝、羌活:發於腰背部者,酌用杜仲、續斷;發於肛周、外陰者,酌用黃柏、薏苡仁;發於下肢者,酌用木瓜、牛膝、車前子。 而且,對症下藥還要辨證選方,以提升防治濕疹的準繩。

  7. 2019年6月2日 ·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 腎經的第一大穴在足底,不在腰! 人體各器官在足底的定位,就是這些器官在足底的反射區。 在反射區出現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的陽性反應物,就是治癒疾病的特效治療點。 春秋戰國時期醫聖扁鵲,精通足底治療術,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東漢神醫華佗編著了《華佗秘笈足心道》,從足底治療全身疾病,救人於分秒之中,治病在點撥之間。 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低處,但它是人體的根本。 一個人的步調如果輕盈則反映這個人精神很好,如果步調沉重,則反映身體疲憊不堪。 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的確可以從足部來調節,足部反射區是「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理論依據。 腎經的第一個大穴,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井穴,即腎經的源頭,把它養好了,我們的腎氣就源源不斷,身體才會健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