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2月27日 · 「文化不利」是一個教育學的專有名詞,又稱為文化貧乏,是指兒童所處的家庭或社會文化環境刺激相對較少,與一般兒童相比較時,常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請注意,這邊的「文化」並非狹義的文學美術音樂等藝文活動,也不是鄉民們口中的書本、硬體、師資、網路通訊設備等明確可見的資源。 文化不利的「文化」,是抽象的「文化刺激」,內涵可能是「父母的教養不當」、「父母師長的期待偏低」、「同儕的競爭與激勵不足」、「生活環境的壓迫」等,但不可否認的,「教育文化不佳」也是文化不利含括的項目之一,但這並不是因為老師混吃等死,如果您看得完這篇長文的話,我會解釋這部分。 各種文化不利的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的教養。

  2. 2017年7月24日 · 從105學年度的學士新生註冊率來看,出現兩個特性。 第一,排名前8名都是專科或者科技大學,顯示公立技職學校比公立大學受到學生青睞;如果以綜合大學來看,排名第9的是臺北市立大學、第10則為政治大學、第15為臺灣師範大學。 而 過去一般大眾認為最好的國立大學,並不見得出現比較好的註冊率 ,如臺灣大學排名第16、交通大學排名第19名、清華大學第30名、成功大學排名第36,這些綜合性大學在爭取最優秀的學生上競爭激烈,而陽明大學甚至落到45名,此可能與招收公費醫學生有關。 第二,而 排名較後段的學校沒有意外地都落於東部或離島學校 ,如屏東大學、金門大學臺東大學、澎湖科技大學、臺東商專(例外的是臺中科技大學)。

    • 兒童讀經班的提倡與弟子規的推崇
    • 建構而來的僵化道德教育
    • 對讀經的過度期待
    • 讀經班用意良善但早該改制

    《弟子規》作者為李毓秀,山西康熙年間秀才,此書為其所編寫之童蒙書,後經賈存仁修訂方定名。然仔細讀來,此書無論內容文字皆非上乘,是以其人其書皆不見顯揚。那麼這本書何以成為當前聖典呢?遠因出在王財貴教授提倡的兒童讀經班。 上世紀九零年代,王教授主張兒童要大量背誦經典,而且不用解釋,如此便可內化成賢,因為理論簡便,接下來此說風行草偃,大量宗教團體基於道德教育之出發點,亦大舉投入物力人力鼓動,在台灣常見的就是淨空法師、一貫道、福智基金會等教團。 他們印製好了教材、準備好了師資志工、辦理了大量活動和讀經班,這大風就這麼一路吹入了各級學校,不少基層老師可能來不及反思,再加上近年閱讀教育推廣,也就樂得順勢配合。聲勢之大,連對岸中國都跟著擺動,隨著國學熱,近年蔚為顯學。 這種只背不講的教育,要的就是本簡單易...

    我不能說他們的「用意」是錯的,但是他們對當代困境的「問題意識」跟「解決方法」卻可能有誤。 道德不是問題之因,也不是解決之道,更不可能被規訓而成。一個人的思想跟行為,必須經過倫理學思辨才能成形,先搞定「為什麼該這麼做」,才能導出「該怎麼做」,偏偏《弟子規》在這部份付之闕如,劈頭就來個「弟子規(乃)聖人訓」,孔子知道應該會火大到彈出來。 我們回去看看《論語》,裡面皆是情境討論教學,面對一個真實或假設的前提,師生共同思考,孔子擔任的也只是引導,這位老師溫暖而舒闊,課堂充滿討論思辨的氣氛,絕對沒有板起臉來擺起「林北聖人也」的架子。 況且九流十家都不是什麼乖寶寶,他們都覺得世界有問題,可是都沒有先例提供答案,能靠的只有自己,他們以身心跟所處時代辯詰搏鬥,是為了活得有意義,並不是要成為後代的什麼規範。 ...

    我們早就該問為什麼了!我甚至在自我檢討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發聲! 對兒童讀經教育和《弟子規》的反思,今天人渣文本也出手了:見蘋果社論《弟子規與龜弟子》 目前整個社會對於讀經風氣的「寬容」或期待,是因為覺得提昇(拯救)道德,真的能改善困境與亂象。但我們也應察覺,當代問題之複雜,不能過於簡單歸因。 我的擔憂是,在這樣鋪天蓋地的氣氛裡,一早就發現教育跟生活脫鉤的孩子,讀經對他來說就是培養虛以委蛇的表面功夫,就跟我們以前讀三民主義、青年十二守則一樣。 茍若子弟真的受其陶成,並形成價值觀,那麼在未來恐會遭逢更多的困惑甚至掙扎,因《弟子規》能涵蓋的範圍太小,而且當代社會之軌道已經不在其規劃邏輯裡運行,比如我還挺想知道《弟子規》能如何看待或解釋公民運動。 單一價值觀很容易只尋求簡單解、無上解,成為「接受問題...

    簡單整理起來,我們初步應該針對的問題有: 1.《弟子規》是儒家傳統經典嗎,內容就是儒家思想嗎? 2. 《弟子規》強調的倫理秩序是先驗的、放諸四海而皆準、古今不易的真理嗎? 3. 熟讀《弟子規》,與德性養成有必然關係嗎? 4. 除了道德教育,《弟子規》具有文化知識或文學美感的養成效果嗎? 5. 《弟子規》為什麼主要都是宗教團體在推行? 6. 這樣的體系會什麼會這麼輕易的跟學校結合? 7. 只需背誦不用解釋,小孩長大就會懂的理論,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接受? 8. 當代沒有更適合的童蒙教材嗎?為什麼非《弟子規》不可? 請各位家長,或身邊有學齡兒童親友的朋友們先參考,然後多與讀經教育提倡者對話。我寫這篇不是為了否定或對立,相反的是感覺讀經教育或跟慈濟志業一樣,都是台灣民間難能可貴的動能,只是發展至某階段...

  3. 2017年7月7日 · 現在的學生們覺得西方書更好讀反而古書讀不進去現在孩子學習條件很好但是讀這些古書覺得比較陌生這又是一個問題在貫通中西古今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間怎麼調配顯然需要通盤的考慮

  4. 2021年8月20日 · 在台東這所 2018 年轉型為原住民實驗學校的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簡稱花環實小),學生已習慣觸摸生活、透過實作學習。 他們在太陽下彎腰種植小米、拿畫筆描繪土地的故事,親手建造卑南族的 trakuban(少年會所)模型;教育不再侷限於教室課堂,帶來課本以外的生活態度。 花環實小校名來自卑南族語 kipuaputr,意指「值得配戴花環的人」。 做為原民實驗教育學校,儘管課綱願景以卑南族文化精神為宗旨,卻不只教授傳統文化,校長久將.沙哇萬回憶辦學初衷,直說 「你可能很難想像那種認同污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體會過社會對原住民族群不友善的氣氛,在漢人文化下成長的原住民甚至有人會覺得當山地人不好,讓久將.沙哇萬有了想讓教育環境更多元的夢想。 學生已習慣觸摸生活、透過實作學習。

  5. 2017年2月17日 · A: 會講某種語言,與會寫、會文字,完全是兩回事。以學國語的經驗來講,三歲小孩用國語和人對答基本上沒問題,但你把他講過的話寫成字要他,他不見得認識。如果會講國語就自動會、會寫對應的字,那國小就不必寫六年的生字簿了。

  6. 2015年5月8日 · 教育 M 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 教育一直以為被當成階級流動的工具,給了弱勢家庭子女階級流動的機會。. 陳前總統出身三級貧戶而能就讀台大法律系進而成為總統,更是為人所稱道。. 然而今天在台灣,弱勢家庭子弟真能透過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