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30日 · 貧戶出身的藏書家. 「大約二十年前,夏瑞紅在《時報週刊》做『痴人列傳』系列時,我父親哲永曾接受過採訪;」震南道,「那時他就已經被當成藏書家及古籍收藏家了。 哲永出身嘉義鄉下的貧戶之家,初中到了嘉義市才第一次走進書店,就此與書難捨難分。 「因為家裡窮,所以父親多去舊書店找書;他買的第一本書,是在地女詩人張李德和的《羅山題襟集》,那是一本傳統詩集。 」震南笑道,「可能因為一開始就讀這樣的傳統詩集,所以後來父親越來越留心傳統文學和啟蒙教材,甚至因為對臺語的興趣,跑去向讀過私墊的傳統文人學寫詩,並且因而學習臺語的文音系統。 不過哲永並沒有因而進入學術殿堂、成為頂著專業頭銜的學者。

  2. 2017年4月11日 · 或是在〈小綠和小〉裡,小綠和小是兩隻活潑的小鸚哥,而在牠們之前的小藍因病看似小命不保,被嫌棄地放在起居室角落無人聞問,誰知最後小綠和小反而在主人的過度關心下去世,存活下來的卻是小藍。

  3. 2018年12月20日 · 最新文章. 青鳥 Bleu & Book. 書與青鳥,在複雜紛亂的塵世中,從書本的青鳥進入靈魂獨處的世界,思考書跟現實的連結、人和作者的知識脈絡並深入自我,從中譜成一幅澄澈靈魂的意象。 書店原始建築的三角形窗,傳遞一個人無法獨自生存的,需與大自然孕育共生,青鳥能穿越其中並互補於不同層次裡,在面臨世俗環境中始終堅守信仰。 讓閱讀重新定義自己的靈魂,讓書店因獨立而自由。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 我們告別的時刻 》,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 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

    • 五十年代香港主流音樂︰國語時代曲
    • 歌舞電影大行其道
    • 跳舞風潮造就樂隊演奏機會
    • 崇尚西方文化的戰後新生代
    • 新晉樂隊的踏腳石︰歌唱比賽
    • 披頭四狂熱

    四十年代末,中國政局動盪,大量難民由內地逃難到香港。這批離鄉別井的新移民當中,包括少不了上海頂尖的歌星和音樂人,例如歌星姚莉、張露,影星白光、龔秋霞、李麗華,作曲家李厚襄、姚敏,作詞家李雋青、陳蝶衣等等,他們都選擇南遷到港發展。早於1940年末,香港已有「大長城唱片」承接多位上海歌影紅星,為他們灌錄唱片;1952年底,上海百代在香港成立分公司,這些南移的舊將紛紛投效,傳承了海派的國語時代曲,成為當時香港的主流音樂。百代紮根香港之後,迅速成為最大的唱片公司,幾乎壟斷和主導了整個香港國語時代曲的市場。 粵語歌曲方面,其實早在三四十年代,香港已有粵語唱片出版。五十年代,和聲唱片公司為呂紅、周聰、何大傻、朱老丁、白英(即鄧白英)等等出版的一系列唱片,被視為香港最早期的粵語流行歌。然而,粵語歌的受歡迎...

    五十年代,香港電影事業也開始有長足的發展,部分影片模仿西方電影橋段,中間加插跳舞或唱歌情節,因此出現了大量電影插曲。那時有所謂的「七日鮮電影」,是指那些由開拍到完成只花了一星期時間的作品,大多屬於粗製濫造。在龐大需求之下,電影公司根本沒有時間和人才去花太多心思在電影配樂方面,唯有把一些傳統粵曲和小調填上新詞,亦開始陸續出現一些英文改編歌。1959年電影《兩傻遊地獄》中,由鄧寄塵、李寶瑩及鄭君綿合唱的〈飛哥跌落坑渠〉,就是改編自Frank Sinatra的〈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除了粵語片,國語電影亦同時受到荷里活影響,興起了青春歌舞片。葛蘭為電懋演出的電影可謂當中的表表者,例如1957年的《曼波女郎》、1959年的《青春兒女》、1960年的《野玫瑰之戀》...

    在歌舞電影推波助瀾之下,五六十年代的跳舞熱潮不斷升溫;在六十年代樂隊風潮中突圍而出的女歌手Irene Ryder,在成名前就曾經於1966年參加Miss A-Go-Go比賽獲得亞軍。跳舞風氣間接為許多樂隊造就現場表演的機會,例如學校舉辦的舞會、綜藝晚會、派對等等,讓他們得到磨練。一些技術好或者有名氣的樂隊,更會獲得酒店邀聘,在下午的Tea Dance時段演出,或者在Night Club表演。當時較有名的酒吧例如Purple Onion、Firecracker、In-Place等等都有本地樂隊駐場演出。 此時夜總會、酒吧等娛樂場所亦開始流行,當中不少會聘請菲律賓樂隊作現場表演,他們主要演奏歐西流行曲和跳舞音樂為主。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著名樂隊領班和音樂人當中,有好幾位都是菲律賓人,例如Lobing...

    至六十年代,戰後新生代開始長大,無論思想和口味都和上一輩有很大分別。他們追求時髦,崇尚西方文化思想。尤其是那些就讀英文書院的年青人(俗稱「番書仔」),不少都成為外國音樂和電影的追隨者;傳統的國語時代曲、粵曲以至呂紅、周聰等等的廣東歌,在他們眼中難免顯得過時、老套。隨着體積輕便的原子粒收音機開始普及,電台節目逐漸成為年青人之中最有影響力的媒介。著名DJ Ray Cordeiro(郭利民,即Uncle Ray)在六十年代主持的香港電台點唱節目《Lucky Dip》已經大播歐西流行曲,此外還有Darryl Patton、Tony Orchez、Bob Williams、Mike Souza、嘉蓮等都是當時十分受歡迎的DJ(那時還未流行叫DJ,一般稱呼為播音員)。在他們的節目大力推廣下,貓王Elvi...

    另一方面,星島報業在1960年起開始舉辦「全港公開業餘歌唱比賽」,並由麗的呼聲轉播,為年青人提供了一個大展歌喉的機會。隨後,英文報章《星報》(Star)亦舉辦Talent Quest音樂比賽,此外還有可口可樂主辦的業餘音樂天才比賽(Amateur Talent Time) 及其他公開比賽。這些音樂比賽都成為不少新晉歌手或樂隊成名的踏腳石;六十年代有名的本地樂隊當中,很多都是藉着參加這些比賽而得到唱片公司賞識。此外,大家熟悉的杜麗莎(Teresa Carpio)、露雲娜(Rowena Cortes)、周梁淑怡、蕭亮、辛尼哥哥(黃汝燊)以至黃霑都曾經參加過這些音樂比賽。

    1964年6月8日,The Beatles來港在樂宮戲院演出,過千名熱情的歌迷在啟德機場守候。早期的「Band仔」普遍被長輩視為「飛仔」,而作為「Band仔」界的標竿人物,Beatles於面對本港傳媒時態度輕佻,不甚合作,傳統報章遂對Beatles大肆批評,稱呼他們為「狂人樂隊」。當時一名新加坡歌手上官流雲把幾首Beatles的歌改編為粵語歌〈行快D啦〉(改編自〈Can’t Buy Me Love〉),〈一心想玉人〉(改編自〈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其中前者歌詞對Beatles極盡嘲諷,殊不知在香港卻成為大熱歌曲。 相比起世界其他地區,Beatlemania(披頭四狂熱)在香港可能算是比較溫和,畢竟當時港幣75元的昂貴門券並非一般年青人可以負擔。然而,伴隨着電台...

  4. 2016年8月11日 · 家變》、《背海的人之後王文興人生第三部長篇小說剪翼史是在每天只寫作兩小時的情況下歷時十三年後才誕生的新作。. 在什麼都求快怕落人後恐漏失資訊的今天要放慢腳步除了勇氣還需十足定力王文興用這部創作極慢的 ...

  5. 2017年8月25日 · 最新文章. 青鳥 Bleu & Book. 書與青鳥,在複雜紛亂的塵世中,從書本的青鳥進入靈魂獨處的世界,思考書跟現實的連結、人和作者的知識脈絡並深入自我,從中譜成一幅澄澈靈魂的意象。 書店原始建築的三角形窗,傳遞一個人無法獨自生存的,需與大自然孕育共生,青鳥能穿越其中並互補於不同層次裡,在面臨世俗環境中始終堅守信仰。 讓閱讀重新定義自己的靈魂,讓書店因獨立而自由。 文/鈞浩. 「跳脫世俗框架後才發現,生活不是只有一種套路。 」這是高耀威新書《 不正常人生超展開 》的宣傳文案。 三十餘歲,他放棄首都高薪工作,帶著自創服飾品牌落腳台南,引領一群街坊鄉親,展開場場驚奇歷險,嘗試種種熱血實驗。 辦「視野最窄」街區雜誌、自創「無用生活節」、為將拆遷的廢棄市場辦告別式。

  6. 2017年8月10日 · 這股彩繪風潮最初可能發源於台中彩虹眷村榮民黃永阜爺爺在即將拆除的眷村建築上創作各種極具生命的原創圖案賦予眷村違建新的契機最後台中市政府與國防部協調後彩虹眷村被保留下來黃永阜爺爺得以繼續住在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