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巴沙魚

      • 巴沙魚(學名: Pangasius bocourti )是𩷶鯰科、𩷶鯰屬魚類。 巴沙魚體無鱗,體色有兩種,一種背部藍黑色,腹部較白,另外一種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
      baike.baidu.hk/item/巴沙魚/5731436
  1. 2015年2月13日 · 魚是一個統稱,英文統稱它為 cat fish。 成員有很多,幾乎是分佈在全世界各地,但都同屬生物學上的鯰形目,我們常見的塘虱也是成員之一 。 雖然有極少品種屬海魚,但日常食用的鯰魚都是生長在池塘或溪流等淡水環境中。

    • 政府有關乳癌普查的最新指引

      政府有關乳癌普查的最新指引 (3): 有關乳癌中風險組別之建 ...

    • 亮丙瑞林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 ...

    • 杏林專欄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2006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 ...

  2. 博氏巨鯰(学名: Pangasius bocourti ),又名巴沙鱼(Basa fish),是巨鯰屬的一種,原產於越南 湄公河三角洲和泰国 湄南河流域 [2]。 这些鱼是国际市场重要的食用鱼 [3] 。

  3. 博氏巨鯰 ( 學名 : Pangasius bocourti ),又名 巴沙魚 (Basa fish),是 巨鯰屬 的一種,原產於 越南 湄公河 三角洲和 泰國 湄南河 流域 [2] 。 這些魚是國際市場重要的食用魚 [3] 。 博氏巨鯰在越南養殖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養殖池塘深度在4-5米,採用純投料的精養模式,8兩以上上市,一年可養兩造。 普遍的上市規格則為0.8-1.0公斤/尾。 該魚養殖過程中病害少,甚至不需要增氧設備,流水養殖或每天換水20-30%。 畝產量可達23-27噸/畝。 假冒問題 [ 編輯]

  4. 2020年7月16日 · 訊息中描述的巴沙魚(學名:Pangasius bocourti),在國外常被稱為 basa fish 或 bocourti,根據食藥署的資料,北市衛生局說明巴沙魚屬於價位較低的鯰魚,外觀像鯊魚,魚型呈流線修長,又稱低眼無齒𩷶、低頭𩷶鯰,多以養殖的方式大量生產。

    • 概览
    • 形态特征
    • 生活习性
    • 分布范围
    • 繁殖方式
    • 主要价值
    • 保护现状
    • 养殖技术

    𩷶鲶科𩷶鲶属鱼类

    巴沙鱼(学名:Pangasius bocourti)是𩷶鲶科、𩷶鲶属鱼类。巴沙鱼体无鳞,体色有两种,一种背部蓝黑色,腹部较白,另外一种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巴沙鱼外形与斑点叉尾鮰相似,鱼体纺锤形,头部扁宽,腹部狭窄,身体两侧肌肉较厚,头小且圆,约占体长1/5,口下位,有两对须,下颌须1对,外颌须1对,眼径大,鳃弓5对,具有咽喉齿,有鼻孔2个,有前后之分,腹部大且圆软,鳍条有锯齿,背鳍后部存在脂鳍。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中国(云南)。 巴沙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降低,其生长速度放缓;当水温低于13℃时,则会冻伤直至死亡。

    巴沙鱼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湄公河流域中一种特有的优质经济鱼类,越南音译为“卡巴沙”,意思是“三块脂肪鱼”,因为该鱼在生长过程中,腹腔内积累有三块较大的油脂,约占体重的58%。

    鱼体纺锤形,无鳞。头较小且较圆,稍扁平,一般占体长的1/5。额宽,口小、下位,吻小、能伸缩。齿细,主齿(或母齿)为三角形。有2对小须,下颌须1对,外颌须1对,长度为眼径的2~3倍。眼径大,眼圈红黄色。鳃弓5对,有咽喉齿,第一鳃弓鳃耙数为45个。有鼻孔2个,分前后鼻孔。腹大而圆,鳍棘有锯齿,背鳍后缘有小脂鳍。体色有两种,一种背部蓝黑色,腹部较白,另外一种背部呈粉白色,腹部呈白色。肛门白色稍红。肠道较短,为鱼体全长的1.2~1.5倍。

    巴沙鱼喜结群,常活动于水中上层,杂食性,在自然条件下,摄食小鱼、小虾、螺和蚌,亦可摄食水面浮萍及水草等,人工养殖环境下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巴沙鱼肠道较短,是全长的1.2~1.4倍。巴沙鱼耐低氧,对养殖水体水质要求不高。

    巴沙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降低,其生长速度放缓;当水温低于13℃时,则会冻伤直至死亡。 在湄公河流域,当年苗种经1年饲养可长至0.8~1.0千克,次年可长至1.5~2.0千克,3年以后可长至3千克以上,最大个体可长到20千克。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中国(云南)。 在中国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引种养殖。

    •自然条件下的繁殖

    适宜在湄公河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水温保持在22℃以上的动态水体中溯河到上游自然产卵,自然繁殖。产卵场在湄公河上游的泰国境内。雄鱼一般4龄性成熟,成熟个体可挤出精液;雌鱼需5龄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

    巴沙鱼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食性广、易饲养、无肌间小刺、利于加工等优点。当年苗种经一年饲养可长至500~800克,次年可长到1500~2000克,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

    巴沙鱼是分布在越南湄公河流域中的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肉质白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在国际上非常走俏,是越南南方主要养殖经济鱼类和出口创汇拳头产品,深受养殖户、消费者喜爱。该鱼为越南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其腹腔内有三块较大的游离脂肪块,占体重的8~10%,提取方便,在其他淡水鱼类中很少见到。该脂肪块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苗种培育

    放养4~5厘米规格苗种,放养密度3~5万尾/亩,饲料投喂量5%,至10月底规格达到50~100克;10月底至翌年3月底搭建塑料大棚越冬,放养密度2~3万尾/亩,饲料投喂量1.5~2%,越冬期间保持水温20℃以上。

    成鱼养殖

    •池塘准备与投苗 1.1. 塘址选择:池塘位置在年最低水温10℃以上的地方,接近流动水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呈微碱性、排灌方便,周围环境要无噪音、无污染。池底土质以通透性较好的细沙土或泥沙土为宜。面积3~10亩,水深2~5米,根据池塘的大小在两端分设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必须分开。 2.2. 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半个月前,按照每亩水面水深10~20厘米的标准,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全池泼洒,7天后灌水到60~80厘米;鱼种放养前每亩施放水质调节剂0.5~1.0千克,逐渐加水到2米以上。 3.3. 鱼种投放: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游泳活泼、无病无伤的巴沙鱼种进行投放。巴沙鱼种体长要求3.0厘米以上,每亩投放5000~8000尾,放苗时用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或用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15分钟。珠三角地区鱼种投放需在每年7月前完成。 •养殖管理 1.1. 投喂管理:鱼种入池24小时后开始投喂,用全价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饲料粗蛋白质要求28%以上,每天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3%~10%;每天投喂2~3次,上午投喂量为当天投喂总量的30~50%,下午投喂量为当天投喂总量的50~70%。个体重3~20克投喂的饲料为粉料,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7~10%;20克以上开始投喂颗粒饲料,20~100克投喂的饲料粒径为1.0毫米,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6~9%;100~250克投喂的饲料粒径为2.0毫米,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4~7%;250克以上投喂的饲料粒径为3.0毫米及以上,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3~6%。饲喂过程中,每10~15天进行1次打样检查,根据天气、巴沙鱼的吃食和生长情况对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方式进行调整。 2.2. 水质调控:池塘的水质要进行定期检测,要求pH7~9、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亚硝酸盐0.02毫克/升以下、氨氮0.6毫克/升以下。如遇台风、雷雨等极端天气时应合理加深池水来保持水温稳定。饲养过程中每15~2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5%~30%,换水温差小于3℃。 3.3. 病害防治:养殖期间要坚持每天巡查,真正做到对病害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治疗。养殖期间每10~15天按照每亩水深1米使用800~1000克含氯石灰消毒,消毒3天后全池泼洒复合益生菌;高温季节每千克饲料拌3~4克高稳定性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捕捞出售

  5. 2023年11月8日 · 根據 食藥署說明 ,巴沙魚是一種源自東南亞河域的特有鯰魚品種,也可以稱作低眼無齒𩷶、低眼巨鯰。 由於巴沙魚屬於雜食性,生長速度快,加上口感軟嫩無刺、價位較低,廣受許多民眾歡迎,因此多以淡水養殖的方式大量生產,台灣吃到的巴沙魚主要都由越南進口。 巴沙魚、多利魚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 俗稱多利魚的魴魚屬於海水魚類,價格相對高出不少。...

  6. 博氏巨鯰(學名: Pangasius bocourti ),又名巴沙魚(Basa fish),是巨鯰屬的一種,原產於越南 湄公河三角洲和泰國 湄南河流域。 這些魚是國際市場重要的食用魚。

  1. 相關搜尋

    basa 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