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防漏工程 相關

    廣告
  2. 憑藉多年經驗及專業師傅為酒樓食肆廚房、浴室、廁所等提供防水工程工程絕不外判

    • 打針工程

      提供專業人仕上門評估損毀狀況,

      確定施工範圍,提供專業意見。

    • 公司簡介

      承辦各類防水防漏工程絕不外判,

      由十年以上經驗之師傅施施工。

  3. 品牌至今已超過80年歷史,推出了眾多家喻戶曉的產品,如犀利牌液體釘及犀利牌彈性填縫劑等。 品牌產品範疇包含自助維修、建築膠粘劑及塗料配套等,產品銷售點遍佈全港九新界,立即了解更多!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7日 · 根據渠務署資料,其中一個防洪設施——大坑東蓄洪池容量為10萬立方米,設計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似乎「200年一遇」的容量設計是它的4倍? 這樣想便大錯特錯,「N年一遇」的雨指「雨量重現期(或稱「雨量回歸期」),是以統計方法從現有數據估算「年最高每小時超過特定毫米雨量」的重現期,即平均相隔多少時間發生同一事件,是由概率推導出來的期望值,並不代表該事件必定在N年內發生,又或者只限N年才發生一次,例如「百年一遇」是指有百分之一概率發生。 尤其極端情况隨機發生,發生次數少,可蒐集的數據有限,便難準確估算極端事件的重現期。 除了「極端情况」 設計也考慮地勢. 各區平均降雨量不同,「N年一遇」的雨量定義也不同,比較柴灣和將軍澳「200年一遇」雨量也會有分別。

    • 應評估周遭疏水情况
    • 天然河道被填平 減雨水經土壤流散
    • 水道收窄礙疏水
    • 不能休耕 開泵自救
    • 備粗麻繩、舢舨逃生
    • 灌溉河溝——不是疏水河?
    • 防洪河道收窄 淤塞倒灌
    • 牛潭尾水道、鄉村防洪計劃——真正治水

    信芯園位於小磡村,地處山脊下游,格局如其農夫梁日信(信哥)般形容是「水澆四門」,上接左右兩邊麒麟山、石湖圍的徑流,田間以灌溉河溝貫穿,外接新田西主排水道,附近一帶也有多條排洪水道,皆屬渠務署的疏浚工程。然而,年屆69歲的信哥仍幾乎年年受水患困擾,他坦言上次黃雨雨量不算歷年之最,每小時降雨量約150毫米,但如此兇猛湍急卻甚少見,積水在半小時升至1.4米,他相信是全球暖化影響,也是人為因素使然。「300幾公頃的土地,沒有天然河道,只靠2米闊的灌溉河溝去水,這不是疏水道啊。我們的大雨是每年幾遇的,河南跟我們這裏一樣,盲目發展,沒顧及將來的問題。」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Kami)則指河變渠可緩減鄉村氾濫:「有老農夫常憶說以前條河好窄,一跳就跳過去。水浸是在現時惡劣、極端天氣下引伸的問題,(解決方法)...

    自1980年代起,洪泛平原密集開發,大量天然土地變成鋪築地區,令原本由土地存留的雨水,瞬間變成地面徑流。同時,河道改成渠道,失去吸收水分的泥土,鋪築不透水物料,減少了雨水經土壤自然滲透流散的機會。「以前啲河未畀人填晒,加上沼澤有泄洪作用,啲水都走到、好快乾到。𠵱家半個鐘、落幾十毫米就一片澤國,5個太古城咁大,得呢度小小出口。」他比喻為大大支豉油瓶,但瓶口收窄,「啲水點去呢?」信芯園自1982年開始水浸,1980年代末一場雨量300毫米的豪雨,浸死了他們過萬隻白鴿,花一星期清理屍體,「水嚟得太急,完全救不到。周不時食食吓飯水浸,有次叫消防員,嗰頭叫佢哋去救其他村民先,轉頭水就湧入嚟,要佢哋返轉頭」。

    新界很多天然河道都在私人土地範圍,信哥指該區不少河道都填平,改成物流倉、貨櫃車場及儲物場等。信哥是僅餘的農業大戶,其農田後方則有800平方米的土地被擺放建築廢物,旁邊水道明顯收窄,雜草叢生,也有棄置鐵皮、卡板等廢物、倒泥頭、填塘的問題。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今年6月發表研究報告《失棕罪——香港棕地現况報告2021》,新田近信芯園一帶屬「棕地重災區」之一,更有擴散情况。元朗區議會亦留意到該地一帶水浸嚴重,指拖延20年未有進展,渠務署去年回覆其查詢時透露,工程涉及徵收超過100幅、合共約2公頃的私人土地,雖已在2014年完成初步設計,但一直未獲相關持份者支持,而信哥亦相信這是石湖圍一帶水浸多年的癥結。

    「搞水利的話,我可說是行內最有辦法的一個,我有最多泵,你說哪一種我都有,開泵最實際,自己救自己。」他每年都添置水泵,最強的一批可以1小時泵200立方米水。上月水浸,洪水急如瀑布,渠務署雖有派特別職務隊協助抽走積水,但其水泵只抽到60立方米,對他如同杯水車薪。夏天並非傳統耕種季節,有農夫會選擇休耕以避開沓至的大雨和颱風,或種些瓜、豆及耐水葉菜,甚或在田邊挖溝疏水。不過,信哥說:「農夫心境各有不同,有的農夫休耕、我是全職農夫,收入全靠這裏,休耕很難再請人回來。一年到晚都要運作,不能放棄,想辦法自己生存。」他幾個子女在此出世,成家後現在也與孫兒住在村內,已是四代人的根。地是租來的,該地段同樣被納入住宅發展區,他明白收地是早晚的事,但仍希望政府治理渠道,辦好排水工作,「發展唔緊要,唔好頹垣敗瓦」。

    在信芯園走一圈,不時會見到自救工具,像水馬、救生圈,田邊繞着粗麻繩,是消防員教他游繩去救村民和逃生。清理河道的承辦商給他留下舢舨,划去救村中的獨居長者,「最大雨試過400毫米,好記得是5月21日,一片汪洋,我就用這舢舨去找爸爸」。那是1989年5月,強烈熱帶風暴布倫達吹襲期間,新界北部和西北部出現嚴重水浸,上水至元朗頓成澤國,多處農田被淹沒,造成6名市民死亡,1人失蹤,渠務署後來因而着意整頓該區的排水系統,特別是河水排入后海灣的深圳河網絡。

    信芯園的主要水道約2米闊、4米深的灌溉河溝,兩邊的石屎堤壆為入園必經之路,這種河岸與河牀均被石屎覆蓋的河道,在台灣稱為「三面光」工程,與鄉郊環境格格不入。此外,其他農夫及信哥都再三強調,灌溉和排水屬兩個不同系統:「這條不是防洪渠,是給我們灌溉用的,卻變了主要疏水河,正式防洪渠好闊的,這個做不到排洪效果。」渠務署在1990年代為河溝噴漿,擴闊了數十厘米,但成效不彰,只需100毫米的雨量,水位已高及兩邊農田。「過晒膊好得人驚,我每次都要出去接啲細路返嚟,希望唔好跌落去浸死人。」近年署方終加建了一小截約20米長的防護欄。 在香港,灌溉一般由漁農署負責;渠務署則主理污水和雨水排放,但對農夫而言,兩者並非涇渭分明。反觀台灣,則有專門管理農業灌溉與排水的農田水利署。渠務署回覆查詢時指,信芯園旁的屬排洪水...

    他指那30米只是門面,真正的排洪河道只有一截,後面的河道一直收窄,荷塘對岸隱約見到鐵皮,美其名是美化河道,實用來遮掩那些填高倉庫,「人們來影完荷花,就來我那邊影向日葵」。至於他那邊的一段水道,景象更為破落,與渠務署的新界河道願景「可融入自然環境,觀感上甚佳」頗有出入。另一邊廂,信哥指2007年竣工的新田東面主要排水道(東河)的確解決排水問題,但也間接令土地用途改變,耕地消失,「沒水浸了,就全可以發展,改成物流倉」。

    於2005年竣工、與新田相距約3公里的牛潭尾水道是信哥眼中的模範大明渠,建成後排洪能力明顯加強,河水由牛潭尾地區流出,最後到達錦田河,水道開闊整齊,兩面有防波堤保護,旁邊屋苑有私家防洪堤。「天文大潮,有條壩自己攔截河水,有蓄洪作用,之後自己排走。以前也氾濫得好厲害,現在一定不會浸,較上游的農田也沒有水浸問題」。這裏流水涓涓,林蔭夾道,與新田那邊的風景截然不同。新田尚有數條低窪村落,「比我們(小磡村)更低窪,為什麼不會浸?」究其原因,是因為1999年渠務署已於該地段實施鄉村防洪計劃,在村落四周建造防洪堤,村內的雨水則被導引至蓄洪池,又有雨水泵房將池內雨水抽到防洪堤外的排水道排放。可惜,這計劃沒有惠及小磡村,那邊只有一個水文站監測水位,提供氾濫警報,惟不大實用,「我不期望我那邊有泵站,最希望是整...

  2. 2021年9月30日 · 記者查詢多名工程師,及後經機電工程署證實,得出以下資料: 最快速度 位於觀塘巧明街100號Landmark East的升降機,每秒移動速度最快能達到10米。

  3. 2020年2月9日 · 隔氣彎管乾涸四大原因. 在防疫期間,訪問之前,打開窗戶讓自然通風;眼睛隔着眼鏡點頭示意,代替握手;口罩維持戴上。 何鉅業解說,一個室內空間和室外互通的地方就是門窗、渠道和氣管,只要做好這三方面的基本功,其實不需要太擔心病毒入屋。 他拿着U形和樽型隔氣彎管解釋,家居洗手盆或鋅盆底大多安裝樽型隔氣彎管,主要因為美觀和節省空間,但缺點是樽型設計較易卡住垃圾,出現淤塞時要扭開杯位清理;而地台去水位大多使用U形隔氣彎管,一般淤塞時單用通渠泵或通渠劑就能夠解決。 兩者隔氣原理相同,透過貯水形成水封(water seal),阻隔連接大渠的臭氣和昆蟲入屋。 「正常是應該有足足一杯水,只要有水,隔氣彎管就是一個好好和足夠的絕緣體。

  4. 2022年8月14日 · 政府於2019年推出10億元資助計劃,非政府機構可以短期租約形式申請使用由地政總署管理的空置政府用地,政府會提供基本復修工程費用資助。 關草聯與非常香港合作,申請租用水渠道閒置土地,租約由去年12月開始,為期4年9個月。

  5. 2020年7月14日 · 如必須在水中行走,應選擇水浸輕微或沒有急流的地方走過,並利用長雨傘或長形物件探測路面情况,以防墮進凹陷處或被雜物絆倒。 此外,羅信堂表示,亦要避開街道上的潛在危險,「如倒下的電線、大型物件(如修路牌)、修路工程範圍、低窪位置等,前方有五金店亦要小心,以防被冲出的五金雜物弄傷」。

  6. 2021年4月4日 · 【明報專訊】2020年在政治變化和肺炎的陰霾下,年底時一個差不多完全被遺忘並正在拆卸中的地底建築物,僅在一個早上變成令全城驚喜並期待的香港新景點。 轉捩點的出現,由一個失誤和一個深水埗居民的個人堅持開始,加上香港2020年的藍天,令主教山配水庫的照片讓人眼前一亮,就算是老香港也難以相信香港地底竟然有這麼一項秘密。 短短3個月,這配水庫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暫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餘下的問題只是如何恰當地保育和發展。 在此我希望利用我過去營運和建設多所博物館的經驗,探討可行的策略。 對保育古蹟的3類期望. 若要將主教山發展成一個新的遊客景點,必須先估算訪客數量以規劃配套設施。 以香港科學館及太空館作參考,估計主教山每年可吸引90萬訪客。 對於深水埗街坊,期望卻不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