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其他人也問了
颱風有哪三個區域?
颱風是什麼?
颱風對熱帶地區有何影響?
颱風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颱風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布有哪三個層次?
颱風會帶來什麼樣的暴雨?
其實根據熱帶氣旋的雲系,可把一個成熟的 颱風 約略分為三個區域,即風眼、眼壁及螺旋雨帶等(請參看圖一)。. 圖一 : 熱帶氣旋的雲系 (以上衛星雲圖接收自日本氣象廳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5) 風眼是颱風中心一個約略為圓形的區域,其大小不一,直徑可小至 ...
- 熱帶氣旋的分類
熱帶氣旋類別 接近風暴中心之10分鐘最高平均風力 熱帶低氣 ...
- 熱帶氣旋的分類
颱風 (英語: typhoon)是對發生於西北 太平洋 及 南海 地區的較強的 熱帶氣旋 的一種稱呼;相對應地,發生於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hurricane),發生於 孟加拉灣 的稱為「風暴」等 [1][2]。 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要達到某個閾值才稱作颱風(較弱的熱帶氣旋只稱 熱帶性低氣壓 、 熱帶擾動 等)。 不同氣象機構對該風速值有不同定義, 世界氣象組織 定為12級(即64 節 或32.7 米/秒 或118 千米/時)。
颱風 (英語: typhoon)是对发生于西北 太平洋 及 南中國海 地區的较强的 热带气旋 的一种稱呼;相對應地,发生于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稱為「颶風」(hurricane),发生于 孟加拉湾 的称为“风暴”等 [1][2]。.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要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分類
- 名字由來
- 形成原因
- 特點
- 相關
- 預警標準
颱風(英語: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而言,“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台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中文名:颱風
•外文名:Typhoon
•地點: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
•特點:強勁而極具破環力
•分類: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等
•成因:熱帶氣旋在氣溫影響下帶動力趨大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颱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颱風。“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國語辭彙中的。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1)指亞洲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海域的熱帶氣旋。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颱風發生數及其占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布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面、關島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占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台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云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颱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颱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強度並進行分類:
熱帶擾動級別
(由於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為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分級方式): 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分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強成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就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告(TCFA),這時的擾動可能是Medium或High級別。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為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為日本氣象廳(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發布TCFA,也可能直接升為熱帶低壓(這樣的情況較少見)。
颱風結構
颱風是一個強大而具破壞力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為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為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從大風區邊緣到颱風眼壁,半徑約在100km,是颱風中對流和風、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最大;③內圈,又稱颱風眼區。半徑約5~30km。多呈圓形,風速迅速減小或靜風。 颱風內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為外層區(包括外雲帶和內雲帶)、雲牆區和颱風眼區三個區域;鉛直方向可以分為低空流入層(大約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層(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間上升氣流層(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個層次(圖1颱風結構示意圖)。在颱風外圍的低層,有數支同颱風區等壓線的螺旋狀氣流捲入颱風區,輻合上升,促使對流雲系發展,形成颱風外層區的外雲帶和內雲帶;相應雲系有數條螺旋狀雨帶。捲入氣流越向颱風內部旋進,切向風速也越來越大,在離颱風中心的一定距離處,氣流不再旋進,於是大量的潮濕空氣被迫強烈上升,形成環繞中心的高聳雲牆,組成雲牆的積雨雲頂可高達19公里,這就是雲牆區。 颱風中最大風速發生在雲牆的內側,最大暴雨發生在雲牆區,所以雲牆區是最容易形成災害的狂風暴雨區。當雲牆區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由於氣壓梯度的減弱,大量空氣被迫外拋,形成流出層,而小部分空氣向內流入颱風中心並下沉,造成晴朗的颱風中心,即颱風眼區。颱風眼半徑約在10~70公里之間,平均約25公里。雲牆區的潛熱釋放增溫和颱風眼區的下沉增溫,使颱風成為一個暖心的低壓系統。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繫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裡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颱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處於眼壁之中。
編號命名
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環循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高棉、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特點是: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颱風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在保護人類。颱風給人類送來了淡水資源,大大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徑不算太大的颱風,登入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另外,颱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颱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一句話,颱風太大太多不行,沒有也不行。 瀏覽颱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科羅旺”是高棉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颱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其英文名均為“Man-Yi”,中文名為“萬宜”。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颱風同名,颱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使用的名稱從命名表中刪去,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比如說“海燕”。當某個颱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後,颱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熱帶氣旋名稱進行增補。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旋名字。此前,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颱風命名表: 註:本表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2月。 颱風委員會第51屆年度會議公布於上屆會議上除名的Yun-yeung、Koinu、Yamaneko(中文譯名:鴛鴦、小狗、野貓),替代名稱為Bualoi(中文譯名:博羅依)。此次會議將“Mangkhut”“Rumbia”(中文譯名分別為:“山竹”、“溫比亞”)永久除名,替代名稱將於2020年的第52屆會議上公布。 被除名颱風的內容已移至颱風命名法。
特點
颱風根據近幾年來颱風發生的有關資料表明,颱風發生的規律及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有季節性。颱風(包括熱帶風暴)一般發生在夏秋之間,最早發生在五月初,最遲發生在十一月。二是颱風中心登入地點難準確預報。颱風的風向時有變化,常出人預料,颱風中心登入地點往往與預報相左。三是颱風具有旋轉性。其登入時的風向一般先北後南。四是損毀性嚴重。對不堅固的建築物、架空的各種線路、樹木、海上船隻,海上網箱養魚、海邊農作物等破壞性很大。五是強颱風發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嘯。六是強颱風發生時,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員傷亡。 中國把進入東經150度以西、北緯1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風力大於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裡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颱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夏季是颱風的高發季節。颱風過後,會平靜一段時間,但不久颱風將會反方向再度橫掃。 颱風登入的定義,是“颱風中心整體移動到陸地上”。也就是說,颱風中心在什麼地點登入,就稱“颱風在某地登入”。 因為颱風不一定有颱風眼,所以說颱風眼到達陸地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利弊
颱風好處: 在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颱風的侵襲,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也不小。作為一種災害性天氣,可以說,提起颱風,沒有人會對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兩重性,颱風是給人類帶來了災害,但假如沒有颱風,人類將更加遭殃。科學研究發現,颱風對人類起碼有如下幾大好處: 其一,颱風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颱風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乾熱難忍,如果沒有颱風來驅散這些地區的熱量,那裡將會更熱,地表沙荒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我國將沒有昆明這樣的春城,也沒有四季長青的廣州,“北大倉”、內蒙古草原亦將不復存在。 其三,颱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但也全憑著這巨大的能量流動使地球保持著熱平衡,使人類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其四,颱風還能增加捕魚產量。每當颱風吹襲時翻江倒海,將江海底部的營養物質卷上來,魚餌增多,吸引魚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漁獲量自然提高。 颱風除了給登入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 據統計,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颱風降雨量約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颱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像;此外颱風對於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由於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為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於颱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颱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復存在了,眾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 颱風災害: 颱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熱帶氣旋達颱風級別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以上。 ②暴雨。颱風是帶來暴雨的天氣系統之一,在颱風經過的地區,可能產生150~300mm降雨,少數颱風能直接或間接產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間接)1975年第3號熱帶氣旋登入後倒槽在河南南部產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區的降雨記錄(河南75.8事件)。 ③風暴潮。一般颱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颱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颱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颱風登入後帶來的風暴增水可能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新版颱風預警
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表示 24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 6 級以上,或者陣風 8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颱風黃色預警信號表示 24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 8 級以上,或者陣風 10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表示 12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 10 級以上,或者陣風 12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颱風紅色預警信號表示 6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 12 級以上,或者陣風達 14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藍色預警信號
標準:24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 6 級以上,或者陣風 8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增強。 防禦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準備工作; 2.停止露天集體活動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回港避風或者繞道航行等; 4.加固門窗、圍板、棚架、廣告牌等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切斷危險的室外電源。
黃色預警信號
標準:24 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8 級以上,或者陣風10 級以上並可能持續增強。 防禦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應急準備工作; 2.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中小學生及幼稚園託兒所停課;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 人員切勿隨意外出,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
2018年10月30日 · 其實根據熱帶氣旋的雲系,可把一個成熟的颱風約略分為三個區域,即風眼、眼壁及螺旋雨帶等(請參看圖一)。 圖一:熱帶氣旋的雲系(以上衛星雲圖接收自日本氣象廳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5)(香港天文台提供)
1. 什麼是颱風? 2. 颱風是如何生成的? 3. 侵襲臺灣的颱風是由何處來的? 4. 除了臺灣之外,其他地區有颱風嗎? 5.
颱風路徑 | 當有熱帶氣旋/颱風進入北緯7至36度,東經100至140度的範圍,或在此範圍內形成,天文台會在兩小時內發放首次的熱帶氣旋/颱風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