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北洋軍閥 ,是 中華民國 早期最重要的 軍閥 勢力之一,由 袁世凱 培植的 北洋新軍 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執掌政權後,其北洋新軍主要將領雄霸一方,但在1916年袁世凱死後,因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從而導致各領導人以所據地方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地建立勢力範圍。 北洋軍閥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權實際上就是由北洋軍閥中不同派系的實力較強軍閥或軍閥集團所控制,在緊張時期各派人馬的搶奪下,導致北京政府對各地的軍閥勢力的實際控制比較薄弱,形成了實際上軍閥割據的局面。 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 北洋政府 )的稱呼。 事實上亦使北洋軍閥通常仍有北洋政府頒發的正式官銜,如 都督 、 巡閱使 、 經略使 、 鎮守使 或軍政長官等。

  3. 其源自 清朝 在 甲午戰爭 後由 袁世凱 編練 新軍 ,為 中國 第一支近代化 陸軍 。 民國 成立後,北洋軍成為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主要國防武力。 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三大派系與數個小派系,各自割據一方,形成 北洋軍閥 。 歷史 [ 編輯] 誕生 [ 編輯] 1895年( 光緒 二十一年)中日 甲午戰爭 後, 光緒帝 派 胡燏棻 在 天津 編成十營 定武軍 。 同年10月 袁世凱 接手定武軍,帶領一批畢業自 天津武備學堂 人才和親信在 天津 與 塘沽 之間 小站 練兵。 袁仿照 德國 陸軍制度和操典教令,制定了招募、敘薪、組織編制、教育訓練、軍官任免和培養等一系列建軍方案,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750人擴編至7300人,並定名「 新建陸軍 」,簡稱「 新軍 」。

  4.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派袁世凱操練新軍以南洋自強軍定武軍為基礎再加上北洋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新式學生為將官重新訓練了一支新式陸軍這便是北洋軍閥的由來

  5. 字體放大.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甲午戰後湘淮軍皆潰清廷別創新軍命袁世凱於天津附近小站練兵是為北洋軍的由來民國六年西元1917袁死分為二派直系以馮國璋為首皖系以段祺瑞為首爭權奪利戰亂無已時稱為北洋軍閥」。

  6.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北洋軍閥. 外文名 :the Northern Warlords. 性質 :由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 別名 :北洋軍閥政府. 開始時間 :1912年4月. 覆滅時間 :1926年7月. 歷史淵源 :組織上孕育於李鴻章的淮軍. 性質 :封建軍閥集團. 主要人物 : 袁世凱 、 吳佩孚 、 段祺瑞 、 張作霖. 主要派系 : 直系 、皖系、 奉系. 發展歷史. 北洋軍閥建立. 1912年4月, 袁世凱 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由於 同盟會 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 1913年的“宋案”和“ 善後大借款 ”後, 李烈鈞 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 二次革命 ”爆發。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北洋军阀北洋軍閥 - Wikiwand

    北洋軍閥是中華民國早期最重要的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培植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執掌政權後其北洋新軍主要將領雄霸一方但在1916年袁世凱死後因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從而導致各領導人以所據地方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地建立勢力範圍。 北洋軍閥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權實際上就是由北洋軍閥中不同派系的實力較強軍閥或軍閥集團所控制,在緊張時期各派人馬的搶奪下,導致北京政府對各地的軍閥勢力的實際控制比較薄弱,形成了實際上軍閥割據的局面。 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 事實上亦使北洋軍閥通常仍有北洋政府頒發的正式官銜,如都督、巡閱使、經略使、鎮守使或軍政長官等。

  8. the Northern Warlords. 別 名. 北洋軍閥政府. 性 質. 由 北洋新軍 主要將領組成. 開始時間. 1912年4月. 覆滅時間. 1928年12月. 歷史淵源. 組織上孕育於 李鴻章 的 淮軍. 主要人物. 袁世凱 、 吳佩孚 、 段祺瑞 、 張作霖. 主要派系. 直係軍閥 、 皖系軍閥 、 奉系軍閥. 目錄. 1 發展歷史. 2 三大軍閥. 3 北洋政府. 4 軍閥代表. 5 將軍名號. 6 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