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 《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zh.wikisource.org/zh-hant/孟子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孟子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學 仁愛 ,以及人生哲學,即 性善 (人性善)以及重義輕利 [2] 。 性善論與性惡論 [ 編輯] 主條目: 人性 、 性善論 、 性惡論 和 心理利己論. 先秦 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在 中國人性論史 上,第一個提出 性善論 的是孟子。 他認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天賦 本性 ,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 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 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所發,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3. 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 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 寡人之於國也 》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於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 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4.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 仁愛 ,以及人生哲学,即 性善 (人性善)以及重義輕利 [2] 。 性善論與性惡論. 先秦 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關注。 在 中國人性論史 上,第一個提出 性善論 的是孟子。 他認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一個不爭事實。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共同天賦 本性 ,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憐憫之心、同情心。 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心理。 這種同情心,並不為討好這小孩子父母,也不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厭惡見死不救名聲,而完全從人天生本性中所發,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亦謂“惻隱之心”。

  5. 孔德立. 2018年08月06日09:13 來源: 人民網-理論頻道. 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聖人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貢獻集中體現在孟子的仁政學說中孟子的仁政學說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孟子的性善論盡心說浩然之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心側重於統治階層的道德教育,由統治階層帶領人民。 在早期的儒家文獻裡面,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 主要是致力於建立禮儀,強調君子修身。 但是,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緊迫的現實情況,就是老百姓的生存與溫飽已經面臨嚴重威脅,這是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 孟子站在這個歷史節點上,直面民生與百姓疾苦問題,提出了他的仁政學說。 一、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6. 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據《 史記 》記載,《孟子》一書共七篇 ,東漢 趙岐 在《 孟子章句 》中又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七篇十四卷。 和《 論語 》一樣,《孟子》的篇名取自篇首幾個字,並無實際意義。 《孟子》的注本主要有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南宋 朱熹 的《 孟子集注 》、清朝 焦循 的《 孟子正義 》等。 姊妹計劃: 數據項. 孟軻像,藏於台北故宮.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四書. 大學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 十三經.

  7.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是與生俱來的但告子卻有不同觀點告子認為人性只是具有的食色之性並無所謂善與不善”。 孟子即駁斥之“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故孟子又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這幾希即人人自覺的善性。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為何仍有人會作惡多端,於是孟子提出了“義利之辨”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人應放棄私利,以達社會公義。 可見孟子對性善的看法,較孔子具體明確,他承認現實世界是實踐人性本善的地方,如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內心的四端,即“盡性”。 道德世界標準性善的是天, 而表現道德性善的是人。 “故此修養必須知性,知性而後可知天”。 孟子“性善論”的開啟了後來“天人合一”的理論。

  8. philomedium.com › philosopher › mencius孟子 | 哲學新媒體

    由於他對美德道德教化以及人性論的觀點與西方所熟悉的休謨主義和亞里斯多德主義之間既有著引人注目的相似之處又有著明確的差異吸引了許多西方哲學家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