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15日 · 第一代電視人Charles吳承歡忽然又回來了這位老頑童藝術家是我家三代的朋友先是與我老爸老媽成了好朋友他們那段日子幾乎一星期見兩三晚大多數在尖沙咀棉登徑的馬來餐廳相聚除了他們還有十分得人尊敬的李晨風導演李兆熊導演兩父子吳承歡每提起總會說:「你老竇叫我叉仔Charles),李晨風導演是叉伯。 」我們常常談起往事,我老爸、李晨風導演都已經上了天國去會他們的老朋友了。 叉仔今天回港,他笑言找到個很好的藉口,便是他為自己出了本畫冊,把他多年的精彩有趣的作品結集成冊,把他的前半生和在澳洲的近年生活都變成有趣的畫作,如今結集成冊出版了,特地帶回來送給我們,也趁機和我們見面共敘!

  2. 2016年11月2日 · 2016-11-02. 儒家論孝,着重本質與形式並重。 子女對待父母,應本乎敬誠,行乎禮儀。 孔子推崇周禮,認為周禮完備,既具本質亦具形式。 時移世易,形式總會有改變的需求,以因時制宜,可是,形式如何變,也不應影響敬誠的本質。 論語之中有關「三年之喪」的討論,正正點明本質重於形式的觀點,原文見於《論語.陽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3. 2018年11月28日 · 「君子」和「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古人提倡「孝」一來是為了使家庭和諧,二來是為了國家安穩,三則是為了成就理想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向父母行孝呢? 行孝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孝養」、「孝敬」及「孝承」。 孔子的學生喜歡向其問孝,因材施教的孔子往往能給學生一些新的衝擊。 只養不敬 無異犬馬.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孔子的回應可見,「孝」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能夠供養父母。 世人都認為供養父母就是盡孝,但在孔子的眼中是不足夠的,因為「養」只是基本,而且心中要帶有「敬」,這樣才能區分出「養」父母和「養」犬馬的差別,因此,除了「孝養」,更要「孝敬」。 孟懿子也曾向孔子問孝。 子曰:「無違!

  4. 2014年2月12日 · 因為成功的例子必須扣緊隱喻,並帶出類近的道理。 (例如:如要帶出人有偏見,可說普遍人覺得肥胖者是笨拙醜陋的(肥胖者置換了故事中的髒衣服),但其實肥胖者可以是可愛甜美(肥胖者置換了乾淨衣服),只因人以偏概全,對肥胖者有偏見(偏見置換了髒窗子))這就是故事與例子的對應。 .隱喻和寓意的內涵是多元的。 故事之所以百看不厭,因為人對它的理解會隨時空改變,它與人有很強的互動性。 故理解同一故事,配上不同的隱喻,使用的例子也隨之改變,最終的寓意也完全不同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細閱題目! 看看2013年第三題的故事下方,附有指引:討論怎樣消除偏見,可見題目對你理解故事道理有針對性的要求(必須表達「人有偏見」);又深一層,要提供消除偏見的方法(如何抹掉窗上灰塵?

  5. 2018年8月6日 · 田老的長子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年近七十不僅對八歲時父親寸步不離陪伴他做手術的情景歷歷在目更對父親在做人做事上的諄諄教誨不敢忘懷繼承父親的生意又在基金會工作的他覺得我代表爸爸代表他的心意希望能傳承他的心」。 舉家遷居香港 因有華人教育. 田家炳由梅州輾轉到印尼經商,故田慶先出生於印尼。 他記憶中父親一直十分重視他們九兄弟姊妹的華文教育,「我們在華人學校讀書,父親不鼓勵我們說印尼話。 」後來田家炳舉家移居到陌生的香港,亦是因為田老認為香港「華人聚居、又有好的華人教育」,希望兒女可以多學習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雖然田老的子女後來多去國外留學,有些更定居海外,但始終深受父親觀念的影響。

  6. 2017年1月18日 · 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 孔子說,智慧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懼怕。 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孔子說,君子和睦共處而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而不能真正地和睦共處。 3.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里仁》)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遲緩,做事要敏捷快速。 2015年曾考問「以下哪一項最適合現今青少年作為他的座右銘?

  7. 2013年5月14日 ·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 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小知識:父母親節同源美國. 母親節(Mother's Day)本身是一個神話,傳說源自古希臘,旨在向眾神之母赫拉(Hera)致敬。 直到近代,母親節才成為有血有骨的具體故事。 美國母親節由安娜查維斯(Anna Jarvis)所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 其母於1905年5月9日去世,查維斯於1907年在費城家中召開追思會,並宣布把這天訂為母親節,在場親友紛表支持。 這個建議更獲成衣商J. Wanamaker贊助支持。 查維斯雖四出游說,但首次在國會表決時以33票反對、11票贊成,否決建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