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907年10月22日,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約6英里的一河床的沙中發現海德堡人的 下頜骨 化石經科學鑒定海德堡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至40萬年間是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猿人。 就外表而言,海德堡人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特徵,是尼安德特人的直接祖先。 他們的下頜骨粗壯、 下頜體 厚,在前臼齒及臼齒下方的下頜體較高,下頜額部向後收縮,有多個 頦孔 , 下頜支 很寬, 咬肌 附著處清楚,牙齒較小,但臼齒的大小在北京猿人臼齒的變化範圍之內,臼齒 咬合 面森林古猿型。 它們在歐、亞、非都有分布,是非常龐雜的一群。 他們也像北京猿人一樣,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 在男女之間可能已經有了自然分工,男人從事狩獵,婦女從事採集,老人照顧孩子。 海德堡人是歐洲典型的直立猿人..

  2. 醫學發展史 (history of medicine),醫藥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經過了漫長複雜的道路,其發展受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的制約,更與 自然科學 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考古學家發現中國雲南出土的距今 172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已會使用石器,並會用火。 火的使用不僅把人與動物分開,而且對衛生也有重大的意義。 人類在依靠植物為生的長期過程中逐漸熟悉植物的營養、 毒性 和治療作用。 中國古代稱藥物書為「 本草 」,英語中稱藥物為「drug」(即乾燥的草木),這都說明藥物是起源於植物的。 有人認為最先被人認識的藥物是 鎮痛藥 (茄科植物)和對消化系統有刺激的植物。 不同地區,發現的藥物也不同,中國人發現大黃有 瀉下 作用,麻黃能 止喘 ;秘魯人用 金雞納 治療 熱病 。

    • 概述
    • 病因病理
    • 臨床表現
    • 診斷與鑒別
    • 治 療
    • 感冒與猩紅熱如何鑒別
    • 猩紅熱孩子要預防哪些併發症
    • 預防措施

    猩紅熱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濕熱,心內膜炎及局部感染。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後皮膚脫屑為特徵。少數人在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併發症。

    西醫學認為,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並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少數可見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等病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熱、化火。火熱之毒發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後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一)普通型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患者全身不適,咽喉疼痛明顯,會影響到食慾。咽喉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舌頭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為瀰漫著針尖大小的猩紅色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人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皮膚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 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病程第1周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状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達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留色素沉著。

    (二)其他類型

    1.輕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状,往往至出現典型的皮膚脫屑時,才取得回顧性的診斷。患者可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隱約可見,出疹期很短,無楊梅舌。發病後1~3周皮膚脫屑或脫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顯,頭痛、驚厥、嘔 吐、為常見症状。咽扁桃體炎症嚴重。有明顯紅斑疹。如合併膿毒症状,甚至發生休克, 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 鏈球菌經皮膚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局部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皮膚。無咽炎和楊梅舌。

    (一)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皮膚出現充血紅點疹或充血粟粒疹。 2.確診病例 (1)驟起發熱,咽峽炎,草莓舌或楊梅舌,口周蒼白,皮膚皺褶處有皮折紅線(巴氏線)。 (2)發熱1—2天內出疹,皮膚瀰漫性充血、潮紅,其間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壓之退色,2~5天後消退。 (3)退疹1周內皮膚有脫屑或脫皮。 (4)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 (5)咽拭子或膿液培養,分離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6)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法查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7)紅疹退色試驗呈陽性。 (8)多價紅疹毒素試驗在發病早期呈陽性,恢復期成陰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項。

    (二)鑒別診斷

    1. 藥物疹或其他過敏性皮疹 奎寧、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顛茄、阿托晶等藥都有引起猩紅熱樣瀰漫性皮疹的可能。但這類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藥和接 觸過敏原的病史。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敗血症,可發生與猩紅熱同樣的皮疹,但皮疹持續時間短暫,無脫皮,且常有局部或遷延性病灶,細菌培養結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一、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主症 發熱驟起,咽部紅腫疼痛,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點如錦紋,舌質紅苔薄黃。 次症 頭痛,或伴有嘔吐,脈浮數。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陽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衛,肺胃受邪,其氣失和,故見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状;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療原則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方藥運用 解肌透痧東加減:葛根、蟬蛻、浮萍、淡豆豉、荊芥、射干、桔梗、馬勃、牛蒡子、甘草、連翹、竹茹、僵蠶。 2.毒在氣營 主症 壯熱不解,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瀰漫全身,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後舌苔呈剝脫,舌面光紅,舌質紫紅有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檢查或培養可見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要點 本證為毒熱竄人氣營,氣血受邪,血熱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氣營的病理變化。痧毒外達,其熱必熾;毒火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伴有...

    二、西醫治療

    (一)抗生素療法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4萬~8萬U/(kg.d),分2次注射。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併發症,療程至少10天。對青黴素G過敏者可用紅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 (二)一般護理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三、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黃芩:為清熱解毒之品,對丹痧的防、治均有療效。每日—15g,水煎,分3次 服,連用3天。 (2)板藍根、大青葉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錫類散:取藥少許吹喉中,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2)珠黃散:吹於患處,用於咽喉紅腫、潰爛時。 3.針刺療法 取風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1次。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有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皮膚脫屑。因為猩紅熱與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見病,早期症状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紅熱發病後,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內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均與感冒有明顯不同,可資鑒別。

    猩紅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為發熱、咽痛、楊梅舌、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為特徵。兒童猩紅熱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急性腎炎、風濕熱。故應引起特別的重視。 1.化膿性併發症 由於細菌直接侵襲咽喉附近的組織,常易引起這些組織發炎。如化膿性淋巴結炎,表現為頸部淋巴結腫大,伴有壓痛;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道有膿性滲出。 2.中毒性心肌炎 在猩紅熱的早期,病菌產生的大量毒素常常會侵犯到心臟,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現高熱、寒顫、面色難看等毒血症狀。 3. 溶血性鏈球菌侵入機體後常使人體免疫系統發生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臨床可出現下列併發症,1)急性腎小球腎炎絕大部分為鏈球菌感染後腎炎,臨床以血尿、少尿、浮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2)風濕熱與溶血性鏈球菌關係密切。臨床表現為發熱、遊走...

    (一)管理傳染源 病人及帶菌者隔離6~7天。有人主張用青黴素治療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試子培養陰轉,屆時即可出院。當兒童機構或新兵單位發現病人後,應予檢疫至最後一個病人發病滿1周為止。咽試子培養持續陽性者應延長隔離期。 (二)切斷傳播途徑 流行期間,小兒應避免到公共場所,住房應注意通風。對可疑猩紅熱、咽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三)保護易感者 對兒童機構、部隊或其它有必要的集體,可酌情採用藥物預防。如用苄星青黴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兒童60~90萬μ,成人120萬μ,可保護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3.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20:05的最後更改。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 ...

  4. 是一種發生在面部 三叉神經 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烈 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 神經外科 、 神經內科 常見病 之一。 多數三叉神經痛於40歲起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發病右側多於左側。 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 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 陣痛 ,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有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 目錄. 1 分類. 2 病因和臨床診斷. 3 三叉神經痛檢查化驗. 4 治療方法大全. 5 一、中西療法. 6 二、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療法. 7 三、半月神經節阻滯療法. 8 四、射頻熱凝療法. 8.1 射頻熱凝法的優點.

  5. 狒狒它們的月經周期大約為30天發情期是10天左右在其他的日子裡則不發情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大約在100萬年前的猿人階段的原始群時期人類的發情期消失了

  6. 防己. 角狀卵形,長3.5-6.5厘米,寬5-7厘米,先端鈍,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麵灰綠色至粉白色,兩面被短柔毛,掌狀脈5條;葉柄盾狀著生,長5-6厘米。. 花小, 單性 ,雌雄同株; 雄花 序為頭狀 聚傘花序 ,排列成總狀,雄花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