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04年6月4日 · 秘魯是 開發中國家, 人類發展指數 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 農業 、 漁業 、 礦業 以及 製造業 (如 紡織品)。 秘魯人口估計為3,200萬,民族包括 美洲原住民 、 歐洲人 、 非洲人 和 亞洲人。 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 克丘亞語 和其他 印第安土著 語言。 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 藝術 、 飲食 、 文學 和 音樂 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詞源. [編輯]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Perú」,而「Perú」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 巴拿馬 聖米格爾灣 附近的地區統治者 Birú 的名字。 [5] 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 [6]。
秘 ( bì ) 魯共和國(西班牙語: República del Perú;奇楚瓦語: Piruw Ripuwlika;艾馬拉語: Piruwxa Ripuwlika ),通称秘魯(西班牙語: Perú;奇楚瓦語: Piruw;艾馬拉語: Piruw ),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
其他人也問了
秘魯是哪個國家?
秘魯有幾個世界遺產?
秘魯人吃什麼?
秘魯文化部長是誰?
秘魯人的主要語言是什麼?
秘魯被誰殖民?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自然環境
- 自然資源
- 行政區劃
- 國家象徵
- 人口民族
- 政治
- 經濟
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l Perú),簡稱秘魯(Peru),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10世紀前後,秘魯為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地。1533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統治了近300年。1821年7月28日獨立。
現在的秘魯是一個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經濟主要依賴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秘魯人口3149萬,居南美洲第五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中文名稱:秘魯共和國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Peru
•簡稱:秘魯
•所屬洲:南美洲
•首都:利馬
•主要城市:庫斯科,阿雷基帕,阿亞庫喬,瓦努科,伊基托斯等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亞、艾馬拉、莫奇卡和普基納等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開始定居在庫斯科,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13世紀,屬於奇楚亞的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1438年占領整個秘魯和附近一些地區,建立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西班牙遠征隊入侵,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馬卡誘俘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勒索大量財寶後背信棄義地將他處死。1533年,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建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當時秘魯商業發達,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占土地,強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義和1780~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10月28日,玻利維亞和秘魯正式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2月20日邦聯徹底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南美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
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台。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里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布“還政於民”。1980年舉行民主選舉,恢復文人政府。1990年至2000年,“改革90”領導人藤森(日裔)兩任總統,2000年11月辭職流亡日本。2001年至2006年,“秘魯可行”黨領導人托萊多任總統。2006年至2011年,阿普拉黨領袖阿蘭·加西亞·佩雷斯任總統。2011年7月28日,民族主義黨主席奧良塔·烏馬拉就任總統,任期5年。2017年6月2日,聯合國大會選舉秘魯為2018年和201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18年3月23日,馬丁·比斯卡拉接任秘魯總統。
區域位置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面積為1285216㎞2。北鄰厄瓜多、哥倫比亞,東界巴西,南接智利,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千米。
地形地貌
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占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而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布,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二大湖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鯷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森林面積占領土面積51%。
氣候特徵
全境從西向東分為熱帶沙漠、高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200~100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
礦業資源豐富,銀、銅、鉛、金儲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是世界第五大礦產國和世界第二大產銅國。森林面積78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8%,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漁業資源豐富,魚粉產量居世界前列。
2009年秘魯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銅產量世界第二,鋅產量世界第二,錫產量世界第三,金產量世界第六。
(1)截至2014年,秘魯石油探明儲量為6.83億桶,較2013年減少0.59億桶;天然氣14.63萬億立方英尺,較2013年減少0.42萬億立方英尺;液態天然氣儲量7.27億桶,較2013年減少1.49億桶。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瓜亞基爾盆地,北部的普圖馬約盆地,中部的烏卡亞利盆地和阿克里盆地等。
(2)據2006年統計數據,煤儲量11億噸,2014年煤產量為22.9萬噸,主要分布在秘魯中西部拉利伯塔德省的阿爾多契卡馬(AltoChicama)地區。
(3)鈾儲量為10萬噸,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普諾省的馬庫薩尼—克魯賽羅、西南部阿亞庫喬省的坎加略、納斯卡及阿雷基帕省。
(4)截至2013年,已探明銅可采儲量8160萬噸,主要分布在阿雷基帕、萬卡維利卡、胡寧、安卡什、利馬、庫斯科、塔克納等省。2014年銅產量138萬噸。
全國劃分為26個一級行政區,包括24個省(大區)、卡亞俄憲法省和利馬省(首都區)。各省名稱如下:亞馬孫省、安卡什省、阿普里馬克省、阿雷基帕省、阿亞庫喬省、卡哈馬卡省、庫斯科省、萬卡維利卡省、瓦努科省、伊卡省、胡寧省、拉利伯塔德省、蘭巴耶克省、利馬省、洛雷托省、馬德雷·德迪奧斯省、莫克瓜省、帕斯科省、皮烏拉省、普諾省、聖馬丁省、塔克納省、通貝斯省、烏卡亞利省。
首都利馬(lima),人口781.67萬(2005年)。年平均氣溫18.7℃,被譽為“世界不雨城”。
國名
秘魯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Peru;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l Perú;拼音bì lǔ,不能讀成mì lǔ)在古印第安語中,秘魯意為“玉米之倉”,因此地盛產玉米而得名。
國旗
秘魯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紅色,白色長方形中間有軍徽圖案。白色象徵自由、民主、和平與幸福;紅色象徵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
國徽
秘魯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隻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人口 3081萬(截止至2014年8月),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歐混血種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種占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但由於傳染病散播,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西班牙人和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湧入,與原住民互相融合。秘魯獨立後逐漸有來自英格蘭、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奴隸製取消後,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並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2008年秘魯華人約占10%,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部分已不懂中文。但一份原始資料聲稱有著中國血統的公民人數達500萬,等同於該國總人口的20%。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
政體
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政治體制為三權分立。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3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和第二副總統;國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等。2000年11月2日,秘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不得連任。2005年3月11日,秘國會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軍人和警察投票權。
議會
稱國會,一院制,由130名議員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國會每年有兩次會期,休會期間由常務委員會主持工作。每屆國會任期5年。本屆國會於2016年7月成立。現任國會主席丹尼爾·恩里克·薩拉維里·比利亞(Daniel Enrique SALAVERRY Villa),2018年7月26日就職。國會議席分配情況:人民力量黨56席、“廣泛陣線”黨20席、“為了變革的秘魯人”黨18席,爭取進步聯盟9席,人民行動黨5席,人民聯盟5席。
概況
傳統農礦業國,經濟在拉美國家中居於中等水平。庫琴斯基政府重視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倡導自由貿易,加大對農業、礦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入。2017年,秘經濟成長率2.5%,國內生產總值2153.84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28美元,貨幣名稱索爾(Sol)。匯率1美元=3.35索爾,通貨膨脹率3.3%,失業率6.5%,外匯儲備617億美元。 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已開發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托·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 從2001年托萊多政府執政開始實行“恢復經濟政策”至今,巨觀經濟運行平穩,2004年GDP增速高達7.8%,2006年、2007年創紀錄地攀至8.9%和9.8%。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秘魯在2008和2009年仍保持6.5%和3.4%的增長,增速位居新興市場前列。2010和2011年,秘魯經濟增速迅速反彈至9.2%和5.5%。但經濟發展的成果未能惠及廣大下層民眾,貧富分化等問題未得到根本扭轉。 加西亞總統就職後,表示新政府將基本延續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吸引投資,加快經濟發展速度;重視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實施掃盲計畫;對能源和礦業企業加征高額利潤稅;增加就業和改善勞工權利。
工礦業
工業以加工和裝配業為主。2011年製造業增長5.6%,建築業增長3.4%,礦產油氣業下降0.2%。
農牧漁業
2011年農牧業產值同比增長3.8%;漁業產值同比增長29.7%。2010年播種面積141.18萬公頃,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秘是世界主要魚粉、魚油生產國。
秘鲁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Peru,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l Perú),简称秘鲁(Peru) [39],首都 利马。. 位于 南美洲 西部。. 北邻 厄瓜多尔 、 哥伦比亚,东接 巴西,南接 智利,东南与 玻利维亚 毗连,西濒 太平洋。.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向东分为热带沙漠 ...
秘魯共和國,簡稱秘魯(Peru),是 南美洲 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 厄瓜多 和 哥倫比亞,東與 巴西 和 玻利維亞 接壤,南接 智利,西瀕 太平洋。 秘魯全國行政區劃為4級,即中央、大區、省、市(縣)。 全國共設24個大區和1個直屬區(卡亞俄區)、195個省和1832個市(縣),首都利馬。 2023年秘魯總人口3372.6萬。 1533年淪為 西班牙 殖民地。 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成立秘魯共和國。 1835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併,成立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 1879至1883年,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了“ 太平洋戰爭 ”,秘戰敗割地。 之後長期遭受內亂外患,軍人曾多年執政。
國家概況.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全稱為秘魯共和國。. 古印第安語意為“玉米之倉”,當時這裏的農作物以玉米為主。. 面積128.52萬平方千米。. 人口2715萬,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印歐混血種人。.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壹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 ...
秘魯是 發展中國家 , 人類發展指數 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 農業 、 漁業 、 礦業 以及 製造業 (如 紡織品 )。 秘魯人口估計為3,200萬,民族包括 美洲原住民 、 歐洲人 、 非洲人 和 亞洲人 。 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 克丘亞語 和其他 印第安土著 語言。 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 藝術 、 飲食 、 文學 和 音樂 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詞源.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 Perú 」,而「 Perú 」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 巴拿馬 聖米格爾灣 附近的地區統治者 Birú 的名字。 [5] 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