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立秋
-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農曆閏六月十四
-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8月7-9日之间,斗指坤,太阳位于黄经135 。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歲開始結束甲辰2024 - 08-07 00:092024 - 08-22 14:55癸卯2023 - 08-07 18:232023 - 08-23 09:01壬寅2022 - 08-07 12:292022 - 08-23 03:16辛丑2021 - 08-07 06:532021 - 08-22 21:352024年1月10日 · 立秋2024|立秋的傳統習俗 賞秋:立秋時節,人們喜歡外出賞秋,欣賞大自然的變化。漫步於林間小道,觀賞落葉紛飛,感受秋風撫面的愜意,成為人們的一大樂事。 飲湯:立秋時天氣逐漸轉涼,許多地方有飲湯的習俗。
- 概览
- 历史渊源
- 季节划分
- 气象变化
- 物候现象
- 传统习俗
- 农事活动
- 文学创作
- 起居养生
[lì qiū]
二十四节气之一
展开22个同名词条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二十四节气中的暑天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如果暑热时间短,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都不充足,长势和产量会受影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节气法: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斗指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前结束。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气温法: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是进入秋季。气温法划分的秋季,表示天气凉爽了。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热高温,因此“三伏天”属于酷暑,所以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从其气候特点看,秋阳肆虐,立秋正当暑,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这段时间通常是每年处暑后半个月左右,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渐渐凉爽起来。
现划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进入秋季。按气温法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 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尔雅》:“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秋后还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农事歌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 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 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 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 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 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 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 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 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农谚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对于立秋还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坊间常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就是以立秋时刻出现在午前定为早立秋,出现在午后为晚立秋。实际上,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通过对历史上多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立秋后的气温高低和立秋早晚没有任何关系。 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采摘忙。 田间管理要加强。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民间常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五谷尽收。”(体现的是人们对立秋时间和粮食收成之间关系的观察和归纳)
诗词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立秋時間 2024年立秋的時間是 8月7日。 立秋前後,由於盛夏餘熱未消,仍然非常炎熱,故有「秋老虎」之稱。 氣候特點 日間天氣仍然炎熱,而清晨和晚間的空氣已經開始稍稍涼爽。 由於降雨量比之前減少了,所以溫度有時甚至會比小暑或大暑更高。
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北半球,下同),冬至晝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氣。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