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艋舺被視為 臺北市 的發源地之一,亦為當時台灣原住民交易之地。 平埔族 與 泰雅族 驅船沿淡水河而下與漢人交易,因平埔族稱船為Bangka,泰雅族稱船為 Bnkaʔ ,而被 台灣話 轉稱此地為「艋舺」( Báng-kah )。 [1]:147 臺灣日治時期 ,因 臺灣話 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 日語 發音的「 万華 〔 萬華 〕 /まんか 〔 まんくわ 〕 Manka ? [註 1] 」相似,「艋舺」因此被 日本 改為「萬華」,而 臺語 仍稱「艋舺」。 沿革 [ 編輯] 剝皮寮的街屋. 剝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陳列的「福大同茶莊」、「老明玉香舖」、「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與「富山蒸籠」等十三處艋舺在地代表性鄉土歷史文獻。

  3. 艋舺(巴賽語:Bangka;泰雅語:Mnkaʔ; Bnkaʔ[1]:147;台羅:Báng-kah[2]),是現在的臺灣臺北市萬華區。17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3]。清治時期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 艋舺被視為 ...

  4. 2021年6月1日 · 11:502021/06/01. 中時新聞網. 王嘉慶. 萬華人文薈萃,是台北盆地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 (鄧博仁攝)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這一波本土疫情,台北市萬華區成了重災區,也讓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老社區,再度成為全國矚目焦點。...

  5. 2018年12月17日 · 萬華早期的舊稱艋舺是因與台灣閩南語發音Báng-kah),與佛典中的萬華」(Banka日語 音讀相似而後易名為萬華」,而現今的台灣人仍會使用艋舺作為稱呼艋舺其實原本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的意思 ...

  6. 2015年4月1日 · 艋舺的發展由淡水河畔開始往內地呈廿字形貴陽街是全台北市最老的街也是艋舺興盛的起點。 早期漢人從河口上岸開墾,常到此地與平埔族人交易蕃薯,舊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改名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被劃入「遊廓」〈即風化區〉內,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住戶也以日人居多。 至今仍遺留著洋樓建築和傳統雜貨小販、糕餅店、香鋪等,百年老店「新協和藥行」、艋舺教堂、青山宮均位於貴陽街上。 (夏日炎炎,許多台北市民都匯到青草巷買些青草熬成驅暑的飲料。 乾隆年間,地藏王廟的興建,帶動了西昌街的發展,二二四巷內聚集了數十家草藥店,形成了歷史悠久的「青草巷」。 原來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機構。 草藥的來源以台灣本地為主,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客人需求來調配。

  7. 從繁華核心到地理與社會邊陲. 日治時期,艋舺地區沿著淡水河畔,有一連串低窪濕地、蔗田,原是平埔族與漢人交易熱絡的商業港口。 但因河川淤積以及低窪洪泛,當時的政府推動「市區改正」,用百年前的「都市更新」手法開始建築堤防,變更了原有的都市土地與河川互動。 原本面對河口、連結國際的繁榮水岸,一下成為了都市地理的邊陲,受到防洪牆圍堵。 後繼的都市計畫更將環河南路與原有的都市生活紋理切割開來,同時惡化了社會結構與生活脈絡的斷裂。 所有西向街道原本都是最活絡的「商街」,如今卻成為面對堤防與環河南路的死巷。 當水門不再是河埠,而成了一條條「末路」,無可避免地,艋舺勢必頹萎、收縮、破碎化了。

  8. 龍山寺簡介.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 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