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culture.ifeng.com › news › activities香港_凤凰网

    香港_凤凰网

  2. 2022年7月1日 ·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关注香港的社会与文化,我们绕不开香港的文学。1921年《双声》杂志创刊,人们开始以香港作为小说的背景,用半白话文写作小说。直到今年,中国香港的现代文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

  3. 2014年1月3日 ·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 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元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 无有快感,毋论意义。

  4. 2012年3月21日 · 香港的价值观. 南都:讲座中提到香港殖民和反殖民斗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理解殖民文化? 梁文道:这个东西在香港从来没有被认真梳理过。 我觉得殖民文化远比一般人所讲的复杂,我们都以为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殖民地的人民被教育成了要认同殖民国,不认同自己本来的身份;我们都以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地的被殖民者非常钦佩、崇敬、仰望殖民者;我们都以为殖民文化的意思就是殖民者把自己的一套东西带来本地,使得本地的这个文化彻底地被改造,乃至于接近了殖民者自身的文化。 这三点都是错误的。 香港人不认同自己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国民的身份,有趣的是英国人也不想你这么认同,这是香港非常独特的地方。

  5. 2013年7月1日 · 核心提示陈冠中说自己是第一代认同香港的香港人回归之后环顾四周依然没有国民文化只有市民文化。. 从过去到未来香港都是被建构出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 我们是第一代认同香港的香港人. 凤凰网文化:能概括您这一代香港人,比如说 ...

  6. 2019年8月9日 · 文化纵横. 2019年08月09日 21:25:15 来自北京. 徐海波、邢立军|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导读】 近期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发言人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指出:“香港青年的国民教育确实存在问题”。 实际上,特区政府一直试图在香港推进和加强国民教育,但成效有限。 本文指出,不少人误将国民教育视为与国家政治体制相关联的偏私形式,而把公民教育视为一种更加中立和公正的教育方法,这两个概念该如何辨析? 培育港人的国民身份意识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开展国民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香港地区的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究竟面临什么困难,又有何对策? 本文对国民教育的本质、任务以及开展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文章原载《学术界》2013年第6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7. 2014年1月28日 · 5月14日明报发布了头条边境采访记》,介绍大陆人民非法抵港路途增加偷渡者继续源源进入香港境内自晨至午又有数百人被逮捕之后便是一篇梧桐山中云愁雾惨遗下不少伤病妇孺》。 明报记者龙国云等人看到,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拦截难民,导致大量偷渡者被堵在山上,老弱妇幼在山上摔倒跌伤,水尽粮绝,不得已而吃树皮,木菌,别无他法,只有坐以待毙。 翌日,15日的明报便刊登龙国云的特写《梧桐山上惨绝人寰》,尽管,这并非现代意义上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稿。 龙国云写道,“此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把已经观察的事实,重现在各位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