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高一涵1885年1968年),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笔名一涵, 安徽 六安 人,曾留学日本 明治大学 攻读政法,民国5年(1916年)7月回国与李大钊同办《 晨报 》,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新青年杂志编者之一并协办《 每周评论 ...

  2. 高一涵 (1885年4月4日—1968年4月),原名 高永浩 ,别名 涵庐 、 梦弼 等, 安徽省 六安州 人, 中華民国 及 中華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政治学者。 生平. 1885年4月4日,高一涵生於 安徽 六安 官亭。 父親 高顯墀 棄學經商。 5歲發蒙,7歲時父親過世,由長兄 高永著 掌管家事。 [1] 17歲考中秀才。 1905年,科舉廢除後進入 六安州學堂 學習,隔年選送入 安徽高等学堂 ,師從 嚴復 。 1907年, 徐錫麟 因刺殺 安徽巡撫 恩銘 被處死,高一涵和同鄉 朱蘊山 目睹他被處刑。 隔年, 熊成基 在 安慶起義 失敗,深受感召。 1911年10月,與同學十余人聲援 武昌起義 ,11月, 孫毓筠 赴安慶成立 安徽軍政府 ,高一涵參加《 安徽船報 》社,支持革命。

  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一涵 (1885年4月4日—1968年4月),原名 高永浩 ,别名 涵庐 、 梦弼 等, 安徽省 六安州 人, 中华民国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政治学者。 生平 [ 编辑] 1885年4月4日,高一涵生于 安徽 六安 官亭。 父亲 高显墀 弃学经商。 5岁发蒙,7岁时父亲过世,由长兄 高永著 掌管家事。 [1] 17岁考中秀才。 1905年,科举废除后进入 六安州学堂 学习,隔年选送入 安徽高等学堂 ,师从 严复 。 1907年, 徐锡麟 因刺杀 安徽巡抚 恩铭 被处死,高一涵和同乡 朱蕴山 目睹他被处刑。 隔年, 熊成基 在 安庆起义 失败,深受感召。

  4. 高一涵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序言. 從日本到北京. 從教授到監委. 加入民盟與政協. 高一涵. 不转换. 工具. 高一涵 (1885年4月4日—1968年4月),原名 高永浩 ,别名 涵庐 、 梦弼 等, 安徽省 六安州 人, 中華民国 及 中華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政治学者。 生平 [ 编辑] 1885年4月4日,高一涵生於 安徽 六安 官亭。 父親 高顯墀 棄學經商。 5歲發蒙,7歲時父親過世,由長兄 高永著 掌管家事。 [1] 17歲考中秀才。 1905年,科舉廢除後進入 六安州學堂 學習,隔年選送入 安徽高等学堂 ,師從 嚴復 。 1907年, 徐錫麟 因刺殺 安徽巡撫 恩銘 被處死,高一涵和同鄉 朱蘊山 目睹他被處刑。 隔年, 熊成基 在 安慶起義 失敗,深受感召。

  5. 2021年6月20日 · 人物简介. 高一涵 (1885-1968),原名高水浩,别名涵庐、梦弼等,安徽六安人。 高一涵自幼读书好学,13岁能作诗文。 1912年,自费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政法系就读。 1916年,高一涵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编译委员,兼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 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6年,高一涵赴武昌途中于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员会主任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 ”四·一二”后,高一涵脱离了共产党,避居上海,任法政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 1931年至1949年,高一涵先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

    • 高一涵1
    • 高一涵2
    • 高一涵3
    • 高一涵4
    • 高一涵5
  6. 2024年5月9日 ·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高一涵(1) 高一涵1885年1968年),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笔名一涵安徽六安人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民国5年1916年7月回国与李大钊同办晨报》,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作品,著作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翻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另有诗集《金城集》。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目. 录.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求学阶段. 新青年. 宦海生涯. 建国前后. 逝世. 3 学术特点. 4 民主启蒙. 共和. 自由. 5 学术思想. 国家概念. 个人主义. 自由认知. 民主.

  7. 2021年11月17日 · 高一涵. 《新青年》的“台柱子” 高一涵,1885年生于安徽六安。 27岁时在友人资助下,到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开始系统接受西方政治学教育。 后来,资助中断,他靠撰稿维持学业,加盟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月刊,因而结识陈独秀。 异国他乡的两位安徽老乡,因编辑刊物而相识,因志趣相投而相交,进而在启迪民智、唤醒国民的道路上携手而行。 《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左图为《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右图),主要以月刊形式发行。 1915年6月,陈独秀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四处约稿,第一时间想到了仍在日本的高一涵。 高一涵不负所托,很快写成《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陈独秀大喜过望,认为是体现《青年杂志》宗旨的主打文章,以3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