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高血壓會頭暈嗎? 相關

    廣告
  2. Reproducible Skin Heating between 20C to 45C.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 血壓數值超過 130/80。佛羅里達州好萊塢 Nanohealth Associates 的心臟病專家、醫學博士Adam Splaver說,大多數女性並不知道她們的血壓情況,「僅僅因為你沒有測量、不知道,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 父母有高血壓。雖然運動和健康飲食對降低血壓有很大的幫助,但還是不能低估遺傳的力量。
    • 經常腦霧或是頭痛。Splaver 說,一些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慢性頭痛或腦霧,然而,這些高血壓症狀通常不會以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直到你的血壓真的很高 。
    • 水腫、排尿量減少。Khanna 說,高血壓通常與糖尿病和腎臟疾病密切相關,因此有些女性可能會出現 腹脹和排尿量減少 的副作用。
  2.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HA)於2019年發布最新的高血壓指引(The New Blood Pressure Guideline),只要血壓維持在 120/80 mmHg 以下,並且非低血壓狀態(收縮壓低於90mmHg,或是舒張壓低於60mmHg),就算是血壓標準範圍。. 而目前台灣最新的高血壓指引若是居家血壓量測 ...

    • 你患有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根據Mandal醫生的說法,頭暈最常見的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又被稱為「耳石症」),這可能會引發短暫但劇烈的眩暈症狀。
    • 你患有梅尼爾氏症。如果你不熟悉這個疾病,不需要感到驚慌。Mandal博士表示,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內耳有液體積聚的時候。「其所引起的眩暈(頭暈目眩)通常持續時間較長,且可能伴隨耳塞或耳鳴。」,
    • 你患有偏頭痛。偏頭痛通常是指單側的頭痛症狀,可能伴隨著頭暈、噁心、嘔吐和畏光,Mandal醫生說道。為了尋求立即的緩解,全國神經紊亂和中風研究院建議在安靜、黑暗的房間中休息,或者將冰袋放在前額上。
    • 你患有迷路炎。頭暈也可能是迷路炎的症狀之一。迷路炎是內耳受到感染而發炎,通常是由感冒或流感所引起,Mandall醫生說道。她補充道,「聽力喪失、頭暈和眩暈是該病的標誌性特徵。」
  3. 高血壓不會直接造成頭暈但一旦出現連帶四肢行動不協調走路歪斜很可能就是中風的前兆而高血壓就是中風的病因之一。 AHA也提醒,有些突如其來的症狀,也是血壓突然飆高的徵兆,包括:劇烈頭痛、喘不過氣、流鼻血、以及嚴重的焦慮感。

  4. 降血壓計畫,求穩不求快: 長期罹患高血壓的人因為身體已經適應了較高的血壓如果血壓一下子降低很多的話可能會出現頭暈等腦部血流不足的現象。 因此,在降低血壓時最好放慢步調,不要一下子下降太多,給身體一點時間來適應,並要配合居家自我血壓監測以確保健康與安全。 請勿自行停藥或減少藥物: 如果本來就有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話,要避免突然停止藥物或自行隨意減量,如果你覺得自己血壓控制得很好、想要減少或停止用藥,應該帶著自己的每日血壓測量資料與醫師討論,而非自行改變藥物的使用。 延伸閱讀: 起身就頭暈? 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失智症風險高! 可做1動作預防. 注意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

  5. 頭痛,大概是最常見的「高血壓症狀」了,不過,頭痛的原因非常多,除非血壓非常高(高於 180 / 110 mmHg),發生了高血壓急症。 如果血壓只是比正常高一點,頭痛可能不是高血壓引起的。 治未病-預防醫學-長期病患-高血壓症狀.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在高血壓病人中,頭痛的比例並不高於其它人群,甚至比一般人經常頭痛的比例還要低。 還有另一項調查發現,脈壓高的人(量血壓時兩個數的差值),反而比脈壓正常的人更少發生頭痛。 至於根據頭痛來判斷高血壓嚴不嚴重,不太靠譜。 頭暈亦有可能不是高血壓的問題,但當高血壓患者突然出現劇烈的頭暈,一定要重視。 如果頭暈,同時還開始口齒不清、動作不協調,好可能是中風的早期徵兆。 一旦頭暈非常嚴重,大腦也被高血壓傷得很重了。 這時候再控制血壓,就為時已晚。 眼紅.

  6. 常春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9月30日06:35 • 發布於 2022年10月02日01:30.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隱憂血壓長期居高不下則表示血液對血管造成的壓力過大若放任血壓升高不予理會包括體內大血管如腦血管心血管主動脈等受損恐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或慢性心衰竭等或是小血管如視網膜腎臟小血管等異常則可能引起視力模糊甚至失明腎臟病變等。 診所張義佳醫師表示,平時應定期監測血壓及維持血管暢通很重要。 「血壓高」等同於「高血壓」嗎? 高血壓標準已下修. 高血壓定義為何? 根據1項以華人為主要受試者的大型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如果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以降低26%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此項研究結果也同步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