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反送中爭議 [ 編輯] 2019年9月2日,龍應台在 臉書 上發文《花園的地上有一顆雞蛋》支持香港 反送中運動 ,呼籲大陸人關注香港人的訴求,即社會制度的公平、資源分配的正義、法治精神的貫徹、政府治理的透明、人民參政的充分。. 指出這些價值也是北京人 ...

  2. 龍應台任內擬定《博物館法》、《電影法》、《公廣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案,《電影法》在2012年3月付委,《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11年4月付委,但龍應台在完成詢答後未積極推動,致任內並無任何法案完成三讀。

  3.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省 高雄市 大寮區 眷村,當代作家、政治人物。 1974年畢業於 台灣成功大學 外文系,1982年獲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博士 [1] 。 1985年出版書評《 龍應台評小説 》《 野火集 》印行100版,風靡台灣,對80年代台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3] 。 1988年出版著作《 人在歐洲 》 [2] 。 1996年出版《龍應台自選集》5種。 1998年著作《 啊,上海男人 》《 這個動盪的世界 》《 故鄉異鄉 》在上海發行 [4] 。 1999年出版《 百年思索 》。 2007年出版文集《 親愛的安德烈 》。 2008年出版散文集《 目送 》 [2] 。 2018年出版文集《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 [6] 。

  4. 2022年3月3日 · Off學. 文化. 70歲龍應台的獨處新解:一個人並非獨處,閱讀也不是獨處. 當外界定義她為「沉重」的作家,70歲的龍應台卻出了一本小書。 卸下公職、移居鄉間,她這回不談國族、社會、時事,改談「獨處」,以及在大山大海、部落之間行走的體悟。 文章語音朗讀・ 08:54. 龍應台新書談山居行走的體悟,她認為獨處並非離群索居,而是與孤獨的自己沉潛同行。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文. 鄭景雯.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2-03-03. 瀏覽數:58606. 清晨的鄉間,龍應台換上寬褲、雨鞋,那是她走路習慣的裝扮。 雙手套上黃色園藝工作手套,伴她外出的是褲袋裡的鐮刀、修枝剪,還有手上那根用來驅蛇的竹棍。 通常,她一個人行走,偶爾帶著狗,多半不與人說話,把視覺、聽覺的感官放到最大。

  5.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大寮区眷村,当代作家、政治人物。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5年出版书评《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印行100版,风靡台湾,对80年代台湾社会产生巨大

  6. 2016年4月26日 · 龍應台認為,台灣跟大陸都有本質上「政治的孤立」,進而影響到人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 以台灣來說,歷經了38年的戒嚴,在那時成長的台灣人失去了許多跟外界,甚至是國際接觸的機會。 而當中,台灣又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以至於在國際上能見度更弱勢。 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國民黨獨裁下,導致台灣人都在「看不見的牆」中成長。 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多半是早期的反共教育為主,夾雜恩怨情仇。...

  7. 2022年4月25日 · 龍應台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 人走,茶涼、緣滅, 生命從不等候。 收錄全新序文 十九封給美君的信:在時光的漂洗中,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8. 2023年4月19日 · 龍應台: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2023年4月19日. Ann Wang/Reuters. 台灣台東——我在台北的一個朋友最近在Facebook上寫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帖子,敦促台灣的年輕人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 他認為,面對中國的奪島威脅,唯一的辦法是靠實力;其他一切都是幻想。 儘管已是花甲之年,他還是發誓只要有需要,他會拿起武器。...

  9. 2021年11月2日 · 龍應台,1952年出生,台灣高雄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和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部長。 各種著作對華人世界有深刻影響,最新一本為《大武山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2. 成名作被余光中稱為「龍捲風」 龍應台的成名之作是1984年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是19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被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震動台灣文壇。 3. 文字應如泥土長出來的蒲公英.

  10. 2024年2月27日 · 龍應台當年親歷現場的文字,今日讀來如同預言,讓此刻許多難以理解的事情,頓時分明起來。 文:龍應台. 加薩難民營. 最新發展: 漫談以巴衝突起源(11):以巴雙方為什麼在《奧斯陸協議》後,再次反目成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