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930年,奥地利 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中子在衰变成质子和电子(β衰变)时,能量出现亏损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猜想,认为是一种不可探测的 中性粒子 带走了能量。这种粒子随后 意大利 物理学家 费米 叫做“中微子”,以区别于中子。 费米利用泡利的这个猜想成功地建立了β衰变理论,于是 ...

  2.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光,我们眼中的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不同物体对不同的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散射、透射和反射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天空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空气分子和微粒对入射的太阳光进行选择性散射的结果。我们的组织体同样也会对光有反射、吸收、散射等作用。当把一束 ...

  3. 当X射线穿透物质时,由于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将产生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其结果使射线吸收和散射而失去一部分能量,强度相应减弱,这种现象称之为 射线 的衰减。 X射线探伤的实质是根据检验工件与其内部缺陷介质对射线能量衰减程度不同,而引起射线透过工件后强度差异,使 ...

  4. 涡旋态. 当磁场排出,块体超导体的自由能增加,但是纵向(平行于膜的方向)的磁场能几乎均匀地穿透很薄的膜,只有一部分磁通排出。. 同时,随着外磁场的增强,超导膜的能量仅缓慢地增加。. 这就使破坏超导电性所需的磁场强度大为提高。. 膜具有 ...

  5. 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e,贯穿能力很强,电离作用弱,本来物理世界里没有左右之分的,但β射线却有左右之分。 贝塔粒子即β粒子,是指当放射性物质发生β衰变,所释出的高能量电子,其速度可达至光速的99%。 在β衰变过程当中,放射性原子核通过发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另一种核,产物中 ...

  6. 真空紫外线的波长始于200奈米,在真空中当然可以传递通过-因此得到这样的名称-但在空气中会氧分子吸收,因而是无法穿透的。纯氮(比氧低约10ppm)在150-200奈米的波段上是可以穿透的,这对半导体的制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在过程中一直使用短于200奈米的波长。

  7.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易于集聚成束、高度定向性以及直线传播的特性,可用来在无阻挡的视线自由空间传输高频信号。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