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5月10日 · 游泳教學:自由式. 本章節我們要教各位如何游好自由式主要會有幾個重點自由式換氣自由式划水自由式踢水以及調整身體姿勢掌握游自由式的技巧相信看過這篇文章後經過以下步驟的自助訓練後你也可以把自由式游得很好唷! 自由式介紹. 自由式 (英文:Freestyle),又稱為 捷泳 及 爬泳 ,在各種不同的游泳方式中是速度最快的一種,因此在進行自由泳比賽的同時,選手都會採用自由式。 游自由式的動作是讓身體俯臥於水中,呈現幾乎與水面平行,接著透過兩腿交替打水,同時兩手臂輪流划水,進而讓身體於水中向前移動的一種游泳方式。 游自由式的技巧.

  3. 2024年5月21日 · 游泳教練的教學內容完全是以自由式仰式蛙式蝶式為主受訓時間是上述提到的2~3天。 救生員訓練通常為期2~3周,內容涵蓋如何溺水自救、求援與救援。 另外,救生員在訓練過程中,是「學習者」的身份,而不是「教學者」的身份。 真正在教水中自救的人,是「救生教練」。 由此可見,教游泳跟教自救,是完全不同領域的專業. 我想學自救,我該找誰學? 近幾年開始,也許因為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家長越來越寶貝自己的小孩,更注重小朋友的安全。 多數家長都是因為 擔心小朋友戲水可能會發生溺水狀況 ,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水域環境能夠學會保護自己,而送孩子去學游泳。 不過,因為游泳教練不一定是救生教練,所以對於水中自救的相關內容,不一定有太多研究與著墨。 因此,這邊提供幾個篩選教練的方法: 1、有救生教練證的游泳教練.

  4. 2024年5月4日 · 在泳池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藝術,它需要技巧、細膩和耐心。 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游泳者,除了勤練基本技巧外,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游泳技巧。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如何游泳中培養自己的藝術品味和技術水平。 改善呼吸技巧是游泳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直接影響著你的游泳效率和舒適度。 正確的呼吸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氣,還能幫助你保持良好的水中姿勢和平衡,讓你在水中游得更加輕鬆自如。 首先,深呼吸是改善呼吸技巧的關鍵。 在開始游泳之前,先進行幾次深呼吸,讓身體充分吸納氧氣。 當你準備好開始游泳時,將頭部放入水中,然後深吸一口氣,使胸膛充滿氧氣。 這樣的呼吸方式可以讓你在游泳時更有持久力和耐力。 其次,定期轉頭吸氣也是一個重要的技巧。 當你游泳時,要確保在每幾個划臂後都有固定的時間來轉頭吸氣。

  5. 2024年5月20日 · 2024-05-20. 嬰幼兒游泳正夯許多爸爸媽媽都會讓孩子從小學習游泳。 不過,在開始前或正在學習的路上,也難免會遇到不同疑問。 以下為各位製作關於親子游泳嬰幼兒游泳游泳課常見迷思打造孩子自信心等主題之懶人包讓各位爸爸媽媽能放心讓孩子暢泳! 內容目錄. 親子游泳課帶來的親密時光. 錯誤的嬰幼兒游泳教學,會讓孩子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比起學會游泳,親水性的培養更重要. 「游泳課的常見迷思」感冒了,一定得請假嗎? 打造孩子自信心. 選擇檢驗合格泳池讓你安心暢泳! 兒童美人魚課程是什麼? 嬰幼兒下水要注意的事. 游泳除了對孩子有益以外,原來成人也有得益. 重要自救技能「著衣游泳」是什麼? 親子游泳課帶來的親密時光.

  6. 2024年5月21日 · 傳統游泳教育的問題就在於從來沒有教我們如何在開放水域游泳」。 多數的人夏日的戲水場景(尤其是成年人),只有一小部分是去游泳池,而有很大部分是去溪邊、海邊戲水。 當一個人已經學過自仰蛙蝶,又或者是通過學校的游泳檢定,以為自己會游泳的時候,那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他不會知道在游泳池游泳跟在開放水域游泳的不同,因為他「不會知道他不知道的事」。 這也不是游泳教練或體育老師的問題,因為「教游泳」跟 「有在開放水域玩水」 是兩回事,所以他們也不知道「會游泳」跟「在哪都會游泳」的差別在哪邊。 然而,也因為上述認知的落差,常常就是造成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

  7. 2024年5月14日 · 一、教練素養:包含教練職責與專業素養、兒童訓練安全與權力認知、性別平等教育、運動禁藥認知. 二、游泳專業:自由式、蛙式、仰式與蝶式的訓練動作分析. 三、學科知識:基礎運動心理學、生理學、訓練學與選才學,運動傷害防護與急救,游泳運動專業用語,游泳運動規則,公開水域游泳規則,公開水域安全與維護,公開水域戰術運用,專業訓練計畫. 四、場館運營:運動團隊經營管理、運動情報蒐集及分析. 五、考核:學科、術科檢定.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現行的游泳教練訓練內容以學科為大宗,術科的教學時間甚少。 通常整個訓練過程,只會有一天是在泳池上課,剩下時間皆在教室上學科,即便是游泳技巧的教學都有可能是在教室授課完畢。

  8. 4 天前 · 「成為一個健康的中年人很享受! 」但他也坦言,時間對他而言最為珍貴。 工作、生活忙碌,如何找出時間有效率地騎車,且找到持續的動力? (本文出自 《50+週刊》 ) 大學時期,林至芃是台大醫學院網球隊一員。 即使到了30幾歲,他仍保持運動習慣。 但2012年從美國進修回台灣之後,他成了「忙於工作的人」,因此疏於運動,10年之間胖到82公斤,三高也伴隨而來。 2021年5月,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為了保持社交距離,居家上班成為常態,林至芃的生活也有了轉變。 一方面,許多會議改成線上;另一方面,麻醉科的手術量和疼痛治療科的門診也隨之減少。 不過,由於任務編制,林至芃仍需輪班幫重症病人插管。 「我經常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擔心搭大眾運輸工具對其他人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