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17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 好友羅啟銳導演離世成拿起筆桿原因之一. 袁國勇透露,另一個觸發其暫時放下顯微鏡拿起筆桿的原因,是因為出席好友羅啟銳導演喪禮,體會到生命的無常。 他慨嘆作為老人家,每隔幾年都會感受到身體不及以前健康,故多年來與醫生討論病人情況的午飯會議,改為午飯後進行,午飯時間留給與太太閒話家常過「二人世界」,「等你可以休息到,你一路食一路聽住啲醫生稟比你聽發生咩事,對個胃唔好。 依加先覺得對個胃唔好,以前唔覺,哈哈。 被問到是否已找到接班人,袁國勇表示,微生物學系人才輩出,相信隨着年紀增長,長江後浪推前浪,他們都可以從容面對提出科學建議時可能要面對的批評甚至人生威脅,「That’s nothing to worry!

  2. 2024年6月17日 · 袁國勇專訪︱7月出自傳 童年撞車經歷啟發從醫 難忘沙士醫生殉職:我不是抗疫英雄. 作為傳染病學權威,袁國勇的名字早已蜚聲國際,在香港亦家傳戶曉,由1997年H5N1禽流感、2003年沙士,至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每逢香港爆發大疫症,總見袁國勇身穿 ...

  3. 2024年6月17日 · 每次香港遇上大型傳染病爆發的風險時,總會見到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的身影,為公眾提供公共衞生建議以防止疫情進一步爆發。. 不過,近年來他提出的建議不時遇到批評及拒絕,袁國勇強調,他的建議都是基於科學,而科學決定是 ...

  4. 2024年6月17日 · 身世的「小秘密」 與病毒的不解緣. 2023 年中,在香港新冠疫情回落不久、沙士襲港約 20 年,袁國勇的好友因突發性心臟病離世,終年 69 歲。 好友悄然離去,埋藏兩人之間的老友「計畫」戛然而止。 那夜,袁國勇出席追悼會後,發現生命或由不少難於預料的事;加上他希望紀錄自己多年作為醫生、科研的經驗,供他人參考。 因此,他選擇在記憶猶新之際,用 14 日的工餘時間,揮筆撰寫自傳。 出自傳,也是他的「自療」,67 歲的袁國勇笑言,梳理過去六十年人生的故事,有助整理雜沓的情緒,「始終人傾向記得開心的事情,於是我一直寫開心的事情,好像為自己進行了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 書寫人生,袁國勇發現,自己與流行病自小已結緣。

  5. 2024年6月17日 · 快將68歲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下月出版自傳,藉書寫行醫心路歷程,盼幫助下一代醫生和科學家。 回望那些在別人眼中九曲十三彎的路,他認為自己「沒有行錯任何路」,也深信未來可能再沒有像他這樣的人,寄語醫學生和醫生勿太緊張金錢和升職,否則可能不會有機會走上與眾不同的道路。 明報記者 陳柔雅、張逸羲. 受訓多個專科 同窗眼中「傻傻哋」 練出果斷邏輯思維助抗疫. 袁國勇的行醫生涯軌迹與他人迥然不同,初出茅廬的醫生會立志鑽研某專科,但袁國勇就不斷嘗試新事物,先後於內科、外科和微生物科受訓,成為同窗眼中「唔係好正路、傻傻哋」的人。 他深信「以前無試過有人好似我咁train(受訓),未來都可能唔會再有咁嘅人」。 1981年畢業於港大醫學院的袁國勇,師承「眾人的老師」、血液學權威達安輝。

  6. 2024年6月17日 · 在疫情期間,袁國勇因呼籲市民接種疫苗、贊同殺倉鼠令以及禁止在濕市場販售活動物等立場,引起了爭議。 他表示當時收到許多死亡恐嚇,甚至有人威脅「要我全家死」。 他嘆道有人對他的言論進行了曲解,他的觀點其實對整體抗疫成效產生了重大影響。 袁國勇向來表示不想涉及政治,對於是否考慮從政,他說自己即將68歲,雖然樂意擔任香港的專家顧問,但擔任官職是另一回事,他認為自己沒有相應的能力和政治訓練。 他表示兩年半後可能會半退休,笑著說「連香港大學都未必聘請我,到那時再考慮做其他的事情。 作為一位傳染病學權威,袁國勇的聲名早已在國際間傳頌,而在香港更是家喻戶曉。

  7. 2024年6月17日 · 疫情期間,袁國勇因呼籲市民打疫苗、認同殺倉鼠令、應禁絕活動物在濕市場出售等,備受爭議,他說當時收到不少死亡恐嚇,最嚴重更聲言「要我全家死」,但認為有人歪曲其言論,嘆道「我講嘅嘢兩邊立場都唔啱聽」,其實對整體抗疫成效有很大影響。 向來稱不想牽涉政治的袁國勇,又有否想過當官? 他說自己快將68歲,雖樂意幫香港當專家顧問,但做官是另一回事,自己無能力,「無咁嘅(政治)訓練點去做官? 」。 他說兩年半後應會半退休,笑言「港大都未必請我,到時再諗做其他嘢」。 畿內亞比紹2024-06-17 08:36:16. 了鼻啦屌你老母. 話你呀2024-06-17 08:38:33. 黃尸狗記得買本. 淳太イヤッハー2024-06-17 08:38:59. 倉鼠兔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