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6日 · 作者: Esor Huang 5月 26, 2024. 從 2016 年 1 月開始,我在自己的 Evernote 筆記中持續撰寫「每月/週/日待辦清單」, 至今沒有間斷,累積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筆記,3000多天的每日待辦清單記錄。. 3年前我寫過一篇:「 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 ...

  2. 2024年5月9日 · 週期性任務. 某一天到期、幾天內到期任務. 優先順序高的任務. 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快速瀏覽自己需要的待辦事項與筆記。 經過這樣的改進, Evernote 除了筆記,也完全可以取代待辦清單軟體的功能了。 而且還可以跟之前更新的「 Evernote 日曆 」功能結合! 分享給還在使用 Evernote 的朋友參考,值得好好應用的任務時間管理需求上。 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延伸參考: Evernote 終於實現跨裝置多人即時同步編輯,解決筆記衝突問題. 2021覆盤:如何用標籤管理上萬則筆記?Evernote, Notion, obsidian 都適用. 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 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 10 年筆記. 大家好,我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

  3. 5 天前 · Notion Calendar 可以整合 Google 日曆、 Notion 不同專案資料庫的行事曆 ,而現在不需要另外打開 Notion Calendar ,可以在 Notion Home 首頁中快速檢視最近行程與事件。 Notion 待辦清單 My Tasks. 如果你原本困擾於分散的專案頁面、專案資料庫裡都有需要追蹤處理的待辦事項,現在 Notion Home 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 My Tasks 」這個 widget。 不過使用上有一些限制,例如我有一個「《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新書專案」,裡面有一系列的文稿寫作待辦事項, 要如何讓這些待辦清單可以集中顯示在 Notion Home 的 My Tasks 中呢? 請跟著我一步一步做。

  4. 2024年5月22日 · 分析數據生成圖表. 作者: Esor Huang 5月 22, 2024. ChatGPT 早期有一個功能叫做「 Code Interpreter 」,後來改名「進階數據分析」,但都透過 AI 撰寫 Python 程式碼來分析我們的數據檔案,最直接的利用就是上傳 Excel 試算表後,可以利用這個功能自動做完統計、創建圖表,甚至提供決策建議。 而在 OpenAI 推出 GPT-4o 模型後,這個功能又更進一步, 現在可以「連結」我在 Google 雲端硬碟中的文件、Google 試算表,在 ChatGPT 中「直接開啟」,並針對表格中的某一段數據進行 AI 提問、新圖表生成。

  5. 2024年5月14日 · 在 OpenAI 的示範中, GPT-4o 像是一個真正的智慧型助理,可以即時口語翻譯、看考卷解答數學問題,還能辨識出人類的情感並進行互動(也可以唱歌)! 你可以在這篇 OpenAI 的介紹中找到許多現場即時示範的 Demo 影片, 例如「 即時口譯 」、「 識別生日場景並祝福 」、「 解答數學問題 」等等 ,最重要的,反應的速度飛快,就像跟真人對話一樣。 ChatGPT Plus 用戶今天就可以切換到「 GPT-4o 」的文字、影像處理模型。 像是影片中的「即時語音、視覺辨識」功能則會在未來幾周對 Plus 用戶開放。 2024/5/22 更新: 用 ChatGPT 開啟修改 Excel、 Google 試算表教學! 分析數據生成圖表. 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佈

  6. 2024年5月12日 · 跟 AI 機器人對話,語音很真實,一對一也不會害羞的模擬體驗. AI 發音矯正(部分免費使用) 利用 AI 確認並糾正我們的發音,提升口語流利度. 下面來跑一遍「 Lingolette 」的操作流程,首先,進入網站註冊一個免費帳號。 第一次註冊, 「 Lingolette 」會設定我們想要學習的語言、等級(自己判斷初學者還是進階者)、感興趣的主題(例如想在生活對話上學習? 還是學習科技類單字? ) ,這些設定事後都可以修改。 「 Lingolette 」的學習以「閱讀文章」做為出發, 這也是我喜愛的一點,不狂背單字,也不單句單句的練習,而是閱讀一些真正的新聞、知識內容,一邊學習應用一邊提升語言能力。

  7. 2024年5月18日 · 故事寫作中,根據不同情節設定提供多種情節發展. 可以看看下面我測試的實際案例。 首先,跟 ChatGPT 充分討論子彈筆記的各種細節。 接著展開兩個分支, 一條路線把我的日常煩惱,改寫成子彈筆記的格式。 第二條分支,則把方法論設計成更嚴謹的圖表 。 在第二條分支討論到一定程度, 又展開第三條分支進行課程規劃。 但討論課程到一個段落後,想要寫一篇文章, 於是回到前面第三條分支討論課程的「起點」 ,這次不問課程,改成詢問撰寫文章的大綱, 最終有了第四條分支 。 分支當然也不要太多,以免自己亂掉。 例如我自己這個案例中,同一個主題,有日常練習分支、課程討論分支、文章討論分支, 可以根據需要,切換到某一條分支繼續討論。 這我日常中常常做的利用,也分享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