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3 天前 · 19世纪-1920:起源. 1920-1948: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1948-1993:中东战争. 1993-2000:奥斯陆和平进程. 2000年至今. 和平进程. 奧斯陸協議 (1993, 1995) 戴维营高峰會 (2000年) 和平路线图 (2002-2003年) 更变的和平提议. 重开以巴和谈. 參見. 各民族. 各宗教. 各地理區域. 各地点. 各段历史. 各意识形态. 各方武裝勢力. 各方人物. 以色列人. 巴勒斯坦人.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以巴冲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 是自1948年持续至今的 衝突 ,與 阿以衝突 及 中東戰爭 密切相關。 自約两千年前犹太人被 羅馬帝國 逐出故土后,许多 流亡的猶太人 一直 試圖返回 耶路撒冷 及 以色列地 。

  3. 6 天前 · 以巴衝突始於 1880年代 巴勒斯坦地區 阿拉伯人 與 猶太人 之間的衝突。 自公元135年被 羅馬帝國 驅逐出 以色列地 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故土,18世紀以後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 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回流到 以色列地 ,即古 迦南 之地或古猶太國之地,今 巴勒斯坦地區 。 猶太人從 鄂圖曼帝國 和 阿拉伯人 手中購買土地並定居。 1896年, 維也納 記者和劇作家 西奧多·赫茨爾 發起 錫安主義 (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4. 6 天前 · 巴以冲突. 68种语言. 讨论. 大陆简体.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是自1948年持续至今的 冲突 ,与 阿以冲突 及 中东战争 密切相关。 自约两千年前犹太人被 罗马帝国 逐出故土后,许多 流亡的犹太人 一直 试图返回 耶路撒冷 及 以色列地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占领 巴勒斯坦地区 ,建立 巴勒斯坦托管地 。 英国在1917年的《 贝尔福宣言 》中承诺在阿拉伯人口占90%的巴勒斯坦地区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这导致该地 犹太人 与 阿拉伯人 之间的冲突加剧,后演变成公开的民族冲突。 二战期间 纳粹大屠杀 又加速了犹太人移居此地区。 1947年11月,57个联合国成员国投票通过 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 ,将 巴勒斯坦托管地 分割为两个国家。

  5. 2024年5月10日 · 漫談以巴衝突起源所謂理解以巴衝突」,不應該被侷限於僅此理解攻守雙方在單一事件裡的對錯得失或是判斷以色列和哈馬斯誰比較文明或是仁慈而是從不同視角切入多方考量並共情不同勢力持有的立場方能有幸初窺衝突的本源

  6. 6 天前 · 1994年2月,一位名叫巴鲁克·戈爾斯坦(Baruch Goldstein的醫生穿上當年服役時的軍裝背著突擊步槍走出他位於阿爾巴鎮Kiryat Arba)定居點的住家,前往約旦河西岸赫伯倫(Hebron)地區的聖地麥拉比洞(Cave of the Patriarchs),朝正在裡面祈禱的穆斯林開火掃射。 戈爾斯坦的恐怖襲擊過於突然。 他總計打出了超過100發子彈,29人當場斃命,另外125人受傷。 要不是槍枝故障,戈爾斯坦肯定還能殺更多人。 雖然戈爾斯坦隨後被憤怒的民眾活活圍毆致死,但這不減以色列右翼份子對他的「崇拜之情」。 戈爾斯坦成為了一個符號,成為了定居點人民不願與巴勒斯坦人分享土地的象徵。

  7. 1 天前 · 以巴衝突軍宣布控制費城走廊 國安顧問:哈戰爭或至少再打7個月. 以色列軍方發言人哈加里周三晚發聲明說,軍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帶與埃及邊界的緩衝區費城走廊(Philadelphi Corridor),成功取得了戰術控制。. 費城走廊是指沿加沙地帶與埃及邊界延綿14 ...

  8. 5 小時前 · 無綫新聞 國際 【以巴衝突】以色列領導層分裂擴大 哈馬斯稱若軍停攻加沙願達全面協議 以色列領導層分裂擴大,戰時內閣成員甘茨所屬政黨提案,表決解散國會、提前大選。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表示,願意在以色列停止攻打加沙的前提下,達成全面協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