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 天前 · 佛教的本意是 佛陀 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義更像是一種哲理,這是由於 原始佛教 的概念中,並不崇拜 天神 ,甚至反對 迷信 , 佛陀 認為不應該浪費時間思考對滅苦沒有幫助的概念。 「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來自慾望」,佛教徒即為「相信這條法則的人」,佛教「最高原則」是「痛苦確實存在,我該如何逃離? 」,佛教的目標是克服慾望和無知造成的 苦 (duḥkha),需要了解 無常 (anicca)和 無我 (anattā)才能克服無知。 現有佛教的諸 佛 菩薩 均是由後來的教派發展而成 [1] 。 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佛教重視人類 心靈 和 道德 的進步和覺悟。

    • 佛经

      佛教早期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述傳承教法 [7]。釋迦牟 ...

    • 法 (佛教)

      法 ( 梵語 : धर्म , dharma , 巴利語 : धम्म , ...

  2. 2 天前 · 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序言. 出現背景. 歷史. 佛教發展和傳播時間表. 主要思想. 基本教義. 佛教世界觀. 佛教經典. 信徒與稱謂. 戒律. 佛教藝術. 寺院等佛教建築. 佛曆. 世界佛教組織、活動. 節慶和宗教儀式. 宗教器具與標誌象徵物. 聖地和人物. 受佛教影響的國家和地區. 宗派.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佛教. 「 佛教徒 」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各國的佛教人數,請見「 各國佛教 」。 釋迦牟尼佛在 鹿野苑 的第一次說法稱為「 初轉法輪 」, 法輪 因此成為佛法的代表性幖幟。 八根輪輻代表 八支正道. 佛教旗.

  3. 2 天前 · 佛教的本意是 佛陀 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 原始佛教 的概念中,并不崇拜 天神 ,甚至反对 迷信 , 佛陀 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有帮助的概念。 “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 ”,佛教的目标是克服欲望和无知造成的 苦 (duḥkha),需要了解 无常 (anicca)和 无我 (anattā)才能克服无知。 现有佛教的诸 佛 菩萨 均是由后来的教派发展而成 [1] 。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重视人类 心灵 和 道德 的进步和觉悟。

  4. 1 天前 · 释迦牟尼 [註 4] ,本名 悉達多 · 喬達摩 ( 梵文 : Siddhārtha Gautama , Siddhāttha Gotama )(前623/563/480年—前543/483/400年 [註 2] ),古 南亚 地区的 思想家 、 教育家 、宗教家、 哲學家 、 婆羅門教 的改革家, 佛教 奠基人。. 释迦牟尼出生於今 尼泊 ...

  5. 2 天前 · 佛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來源:《 法華經 · 普門品 》 佛經 為記載 佛語 和 佛陀 教法的經典。 主要指 經藏 ,有時也泛指經律論 三藏 ,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 大藏經 」 [1] [2] [3] 。

  6. 2 天前 · 佛教早期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述傳承教法 [7]。釋迦牟尼 寂滅後,僧團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saṃgīti)。 據佛教律藏的共通記載,該次集結由「上座」比丘大迦葉等人主持 [8],「多聞者」阿難誦出佛陀所說修多羅,「持律者」優波離誦出波羅提木叉,大眾對其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 ...

  7. 2024年5月20日 · 法 ( 梵語 : धर्म , dharma , 巴利語 : धम्म , dhamma ),音譯為 曇無 、 曇摩 、 曇 (省稱)、 達磨 、 達摩 、 䭾摩 [1] ,意為 軌持 [2] 、 可軌 [3] 、 軌則 [4] 、 自性 [5] 等。. 佛教 把世間所有事物和現象所遵循的軌則,稱爲「 世間法 」,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