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5日 · Abacus Financial Consultants財務策劃師Adam Dalby表示十多歲至20出頭的人學習理財,通常由制定預算學起,建立應急基金、初步了解公司退休金如何運作等等。 到20多歲時可能已累積了信用卡卡數等高息債務,需要擴大投資知識。 他們也開始設定具體的目標如旅遊度假、置業或結婚等,並為實現這些目標制定財務規劃。 年輕人在理財上最大的錯誤是支出太多、儲蓄太少,缺乏長線投資的目光。 財務策劃師Mark Kravietz稱,這些錯誤是出於沒有盡早養成儲蓄習慣、沒有意識到隨着時間而發揮的複息力量。

  2. 2024年5月20日 ·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65歲載譽退休,然而此後他卻度過了灰暗的30年:一事無成,只是昏昏沉沉地虛度時光,等待死亡。 95歲生日那天他潸然淚下—— 原來人生遠比他想像地要長。 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生活,時間只會白白流走。 在年輕時,姜錫圭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因能力獲得認可,被他人尊重。 「感謝這些付出,在65歲我得以光榮自信地退休——我卻沒有料到,30年後,在95歲生日那天,我會因後悔而淚流滿面。 人生的前65年,姜錫圭活得自豪且榮耀,但餘下的30年充滿了悔恨以及苦楚。 退休後,姜錫圭想:「我已經過完了自己的一生,從今起每多活一年都是賺到。 」於是抱著這種想法, 姜錫圭只是在等待無痛的死亡降臨 ——就這樣毫無目的、毫無希望地活了30年。

  3. 2024年5月21日 · 「延遲滿足」心態. 康奈爾大學約翰遜商學院 (Cornell SC Johnson College of Business) 市場學助理教授Jacqueline R. Rifkin 於《華爾街日報》撰文分享她與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 (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市場學副教授Jonah Berger 合作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旨在探索「延遲滿足」行為模式及其背後的心理。 兩人讓一群實驗對象,想像自己購買了一樽紅酒: 一半的參與者想像他們某個晚上考慮開瓶,但最終決定放棄; 另一半人則沒有想像這種情境. 然後,Rifkin與Berger詢問實驗對象這樽酒有多特別,以及在下次有空的場合打開它的可能性有幾大,結果發現:

  4. 2024年5月15日 · 誰要報稅? 因應每位打工仔均有$132,000的基本免稅額,代表只要你在今個課稅年度(即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 年薪超過$132,000 (平均月薪超過$11,000)便有可能要交稅。 即使你沒有收入、收入低於免稅額水平、或者計及扣稅項目後不用交稅,你也需要報稅。 只要收到報稅表,便要在限期內填妥並交回文件。 同時,不論全職、兼職或是炒散,以銀行過數抑或現金出糧,所有應課稅收入(例如薪金、工資、佣金、津貼、花紅、額外賞賜、僱主提供居所的「租值」及退休人士所收取的退休金等)都需要如實申報。

  5. 2024年5月20日 · 獎賞 2:1 百萬勁抽券 上表可見,最低門檻的方法是存入2萬元新資金並維持7天,就會有1張「百萬勁抽券」,也會有其他例如ZA Coins(100 Coins可換1元)、定存加息券等獎賞。

  6. 2024年5月15日 · 撰文: 詩琪. 發布時間: 2024/05/15 08:00. 最後更新: 2024/05/17 11:15. 分享: 隨著英倫銀行上週議息會議結束後,投資者對於英、歐、美三大央行哪間最先減息已有共識,從近日各地的股市表現亦有跡可尋。 G10國家中,瑞士及瑞典央行率先減息。 隨著英倫銀行上週議息會議結束後,投資者對於英、歐、美三大央行哪間最先減息已有共識,從近日各地的股市表現亦有跡可尋。 歐洲Stoxx 600指數與英國富時100指數相繼突破歷史高位,同一時點相比,美國三大指數仍與歷史高位有一點點距離。 美CPI若沒大幅反彈 已達市場預期. 市場正觀望美國通脹數據,希望得到一個較肯定的答案。

  7. 2024年6月1日 · 挪威銀行投資管理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會場人潮湧動,與會者紛紛向Annie Duke請教。 Duke在會上提到了「離場決策」,她曾就該話題出版著作《離場:明白何時離開的力量》。 Duke表示,許多因素會阻礙人們考慮離場,導致他們不理性決策。 這不單適用於思考是否棄牌的撲克玩家,也適用於那些考慮是否離場的投資者。 點擊圖片放大. 對虧損的逃避 使得沽出比買入更難. 沽出比買入更難。 Duke表示,為了瞭解背後的原因,可以參考兩位著名行為學專家,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的研究成果。 人們對「損失」的厭惡,遠遠超過他們對同等程度「收益」的愉悅(這被稱作「損失厭惡」)。 即便一個替代方案可以減少損失,人們也會因損失程度被替代方案具體化而產生一種特別的厭惡情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