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6日 · 首頁簡介作者. 《憂鬱之島》:香港政治的三重身世. 搜尋. Google. 經歷反送中抗爭後香港出現了新一波政治電影的浪潮除了大量運動紀錄片外也有劇情長片如少年花果飄零》,短片如夜更》、《天暗亦明》、《執屋實驗短片暴動之後光復之前》,散文電影日常》,還有陳梓恒混合虛實重演」(reenactment把過去與現在重疊起來的憂鬱之島》。 《憂鬱之島》與一般抗爭政治片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取材抗爭來虛構故事,也不是深入現實以鏡頭紀錄真實。 它不強調現場感,處處流露出一種「事後」的距離。 這不是說片中沒有抗爭現場的紀錄片段,不過現場並非它的首要焦點,反倒是對事件「事後」的反思,才是《憂鬱之島》的核心所在。

  2. 2024年5月16日 · Google. 近日《年少日記》上畫,引發了一輪學童自殺的討論,而很不巧,影片準備排片上影之際,社會上接連出現學童自殺個案。 事實上,香港學童自殺問題非一日之寒,現在影片把問題巨大地呈現在銀幕上,確是有機會讓整個社會去察看到底我們的教育發生了甚麼事。 我非社會學專家,這部份留待相關人士去提問和解說,我反倒希望提出近年文化理論及哲學思想的一些討論熱點,以此審視有關的問題。 其中一個相關的關鍵詞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所謂生命政治,亦即一套管理何者該生、如何生活及如何生活才有價值的技術,由管理生理或身體的各式醫療科技,到管理價值和意義的教育和學術機關,都可納入此項討論。 《年少日記》意圖觸碰與教育相關的部份。

  3. 2024年5月22日 · Google. 《香港喜劇電影的自我修養》是為數不多的專研香港喜劇電影的著作,有趕工之感,未算粗製濫造。 資深編劇林超榮本來是全書作者,但有事分身不暇,便請其他評論人合力供稿,是為「脈絡篇」,佔全書三分之二,但筆者認為林寫的「創作篇」中五個喜劇創作者的評傳可讀性更高。 波折的成書過程令人聯想起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那種隨機變動的製作環境,就如書中寫到洪金寶拍《人嚇人》最後一場時,編劇仍在設計對白的情景。 「脈絡篇」大致上是按時代順序編排。 開首是鄭政恆寫的〈笑笑笑:香港喜劇電影傳統〉,為後來數篇奠下基礎。 鄭主要基於Gerald Mast在The Comic Mind中的三大喜劇傳統:對白傳統、小丑傳統和反諷傳統,鋪陳粵語片時代的喜劇發展,亦點出荷里活帶來的影響。

  4. 4 天前 · 首頁簡介作者.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其實你與昨日的我,活到今天變化甚多. 搜尋. Google. 黃家駒拍過的電影不多,在Beyond在流行樂壇成為萬人偶像之時,得到了更多受邀演戲的機會。 1990年的《開心鬼救開心鬼》,Beyond四子飾演中學生組合「Behind」,與黃百鳴飾演的康森貴/朱秀才合作對付清朝惡鬼。 一年之後的《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則是為他們度身訂造、真正領銜主演的電影。 這類以偶像歌手為招倈的青春電影,通常以探索自我、實現理想的成長過程為主線,輔以世代差異、朋輩互動和愛情線,最後以一場演出構成戲劇高潮。 《莫欺少年窮》的劇本並非全然跟著這類型公式而走,而是讓四位主角各自發展,最後才聚首以音樂表演作結。

  5. 2024年5月16日 · Google. 紀錄片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奪得最佳電影獎向來別具意義。 對上一次能奪此獎的紀錄片要數2009年的《音樂人生》。 當年《音樂人生》夾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之勇,一舉奪下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而在過去二十七屆的評論學會大獎中,則只有《音樂人生》和今年的《理大圍城》能以紀錄片之姿獲得此項殊榮。 當然,劇情片與紀錄片是兩種片種,很難在同一個評審平台上作比較,畢竟兩類影片在製作、美學和接收上差異極大,劇情片的「最佳」與紀錄片的「最佳」往往並不共通,是以,在以劇情片主導的香港電影圈中,紀錄片能殺出重圍受影評人的關注與讚賞,甚至推崇為該年度的最佳電影,這事本身就極具時代意義。 若然要論及《理大圍城》的時代意義,我們則先需要了解當下對於電影和紀錄片而言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6. 6 天前 · 《從今以後》我不是刻意要講長者同志的故事,但因為這個故事就是講這對戀人,她們要有 history、長時間的關係,也要她們好像長時間被家人接受,所以她們的年紀一定要有五、六十歲,如果二人是四十多歲就不太能成立,加上現在四十多歲的人,他們對 LGBT 的 self identity awareness(自我身份意識)是很不同的。 問: 有甚麼不同? 楊: 如果四十多歲的話,他們能 aware 得多,因為他們成長的那段時間香港對於 LGBT 有一定了解,已經很有認知有那些權益要去爭取。 若然 Angie 和 Pat 四十多歲,很可能會去外國結婚了,會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但因為她們六十多歲,那個年代的人某程度上好像當同志這件事不存在。

  7. 2024年5月16日 · Google. 《畫皮之陰陽法王》是胡金銓最後一部作品,亦是他的作品中受討論最少、評價最淡的一齣。 向來,討論胡金銓的作品多有關注早期作品中的女俠形象(《大醉俠》、《俠女》)、客棧空間的運用(《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中後期的禪和山水美學(《空山靈雨》、《山中傳奇》),還有他在武俠類型中的風格翻新(快速剪接、融入京劇身段和舞步)。 《畫皮之陰陽法王》卻難以跌入這些既存的討論中,這也是往往在評價胡金銓時會把這影片匆匆略過的原因。 然而,《畫皮之陰陽法王》之所以吸引我們拿來談論,正在於胡金銓晚期這個看來突兀的轉折。 胡金銓對武俠類型的貢獻在於他在六、七十年代翻新了五十年代華語電影中的武俠/武打類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