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4日 · 然而,男性投資者的前5大交易工具中,只有2項為單一股票,有3種為ETF。該結果正與投資者的性別刻板印象相反。通常人們會認為女性投資者相比男性投資者更加審慎,傾向於承擔更少的風險。

  2. 2024年5月19日 · 相信答案已經很明顯。 財富的吸引力法則. 撇除對財富的成見,我們應該以何種心態追求財富? 郝旭烈表示: 只有你喜歡錢,錢才會喜歡你。 「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是近年來極其流行的概念。 源自一本名為《秘密》的暢銷書。 簡單來説就是:只要你對一件事的執念夠強,並把握機遇,就可以吸引到你想要的任何事物——人生中的所有成敗得失,都是你自己吸引的。 放到財富中來看,就可以説是:只要你對財富的執念夠深,那麼錢自然會來找你。 你不「貪」,錢不來。 這當然不是說躺在床上發夢便可以擁有財富。 比爾蓋茨、朱克伯格退學創業的經歷已經是老生常談:你對財富的執著會趨勢你去深度瞭解賺錢的方法,因此對於時代的風向便能更加靈敏。 洛克菲勒:貪婪大有所為.

  3. 2024年5月16日 · 5種脫疣治療. 疣多數會於半年內自然消失。 可是,若果病徵持續,便可能需要脫疣。 脫疣治療方法眾多,患者宜先聽取皮膚科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按個人狀況,決定治療方式。 不過,讀者要注意,由於疣是一種病毒性感染,即使已清除,日後仍有機會復發。 表2:5種脫疣治療比較. 私家醫院脫疣療程費用. 不少醫療機構均提供脫疣治療,部份聲稱低至數千港元,有些則以身體部位來定價。 部分私家醫院或醫療中心會於網站提供二氧化碳激光脫疣收費資訊,價格介乎約$700港元至超過$19,000港元不等。 由於價錢或因數量和位置而變動,宜向有關機構查詢實際收費。 脫疣可以claim保險? 唔一定! 消委會早前發表 報告 ,指有醫療中心職員聲稱可借醫療保險承擔脫疣療程費用。

  4. 2024年5月15日 · 1. 沒有收到報税表? 即使你你沒有收入、收入低於免稅額水平、或者計及扣稅項目後不用交稅,你也需要報稅。 如你在過去每年均須報税,但至今仍未收到最新的報税表,可以透過以下 3個方法向稅局查詢︰. 致電187 8022向稅局查詢是否已向你發出這年度的報税表; 在辦公時間親臨稅局中央詢問組索取報税表複本(地址:九龍啟德協調道5號税務中心地下); 「税務易」帳戶持有人可在「税務易」帳戶內的「税務狀況」部份,全日24小時查詢你是否尚有未提交的報税表. 2. 誰要報稅? 因應每位打工仔均有$132,000的基本免稅額,代表只要你在今個課稅年度(即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 年薪超過$132,000 (平均月薪超過$11,000)便有可能要交稅。

  5. 2024年5月7日 · 部份網民較為猜忌,認為一些父母想要子女高薪來為自己臉上貼金,甚至以孝親費(編按:相似於粵語中的「家用」)為由向子女斂財。 一些人則相信「講錢傷感情」,應避免揭開底牌,以及隨來的不必要計較和衝突。 很多父母本身有一定財力,不用靠子女接濟;退一步要是 雙親他朝遇上財困 ,子女 到時再援助 也不遲... 「確實,我也都說我一個月不到3萬」 「平常裝窮就,等父母真的需要幫忙再說,創造彼此和諧沒什麼不好」 「我拿獎金不管多少都不會告訴父母,薪水也是低報,這個年代不跟父母拿錢已經很了」 「家人問我年薪,我都只說100萬,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低報,感覺是怕父母在親戚面前炫耀,所以就報一個還可以讓他們不擔心的數字」

  6. 2024年5月20日 · 南韓作家李承憲在博客上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65歲載譽退休,然而此後他卻度過了灰暗的30年:一事無成,只是昏昏沉沉地虛度時光,等待死亡。 95歲生日那天他潸然淚下—— 原來人生遠比他想像地要長。 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生活,時間只會白白流走。 在年輕時,姜錫圭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因能力獲得認可,被他人尊重。 「感謝這些付出,在65歲我得以光榮自信地退休——我卻沒有料到,30年後,在95歲生日那天,我會因後悔而淚流滿面。 人生的前65年,姜錫圭活得自豪且榮耀,但餘下的30年充滿了悔恨以及苦楚。 退休後,姜錫圭想:「我已經過完了自己的一生,從今起每多活一年都是賺到。 」於是抱著這種想法, 姜錫圭只是在等待無痛的死亡降臨 ——就這樣毫無目的、毫無希望地活了30年。

  7. 2024年5月15日 · 我不需要心理治療。 我不需要藥物。 這是自然的方法。 保持生活的「方形」平衡. Maroon現在遵循著一種「正方形」的生活方式,其中工作、家庭/社交、身體和精神是方形的四個邊,需要同等的關注,否則正方形就會失去平衡。 他說,身體鍛鍊是救命稻草;「我需要這樣做,否則我會失去平衡。 」精神方面是關於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在這裡,我要去哪裡,我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這些都是人們需要認真看待的問題。 家庭、社交、與他人的互動是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關鍵部分。 工作方面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會在工作中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