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3日 · 本港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早前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卵巢囊腫是生育年齡女性常見疾病分為良性及惡性但臨床診斷以前者居多。 良性腫瘤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朱古力瘤或是畸胎,當中最常見的是功能性水瘤。 他表示,功能性水瘤未必有徵狀,成因或與卵巢結構、排卵不穩定有關。 陳醫生指,惡性腫瘤即「卵巢癌」,患者需盡快接受治療。 卵巢癌的高危人士為超過45歲、未曾生育、家族中有人曾患卵巢癌(尤其媽媽、姊妹、姑、姨)的女性。 根據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資料,以下為卵巢癌常見徵狀: 點擊圖片放大. +6. 腫瘤過大可致內出血. 醫生會經超聲波、常見症狀作診斷,惟部分卵巢囊腫不會引起任何徵狀,難以察覺,但患者亦可能出現病徵,比如經期不準、下腹或盆腔疼痛等。

  2. 2024年5月16日 ·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就解釋:「BRCA基因本身具有腫瘤抑制的功能一旦出現突變可能會變成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其他癌症的成因患病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而BRCA基因變異可分為BRCA 1及BRCA 2,前者屬遺傳而得的「生殖細胞基因突變」(Germline mutations),有50%機會率遺傳給下一代,無論男女皆有機會遺傳;後者則屬後天出現的「體細胞基因突變」(Somatic mutations),是腫瘤出現自發性的基因變化,與遺傳性並無關係,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BRCA基因變異者的具體患癌風險如下:

  3. 2024年5月21日 · 該名33歲台灣媽媽在其社交平台 Instagram 上載抗癌的生活點滴,指自己7年前在左手手肘位置發現有腫塊,當時動手術切除,經化驗後發現是復發率很高的巨大細胞。 當時的她患病後從沒擔心或害怕動手術,「還可以笑笑地面對」。 「一手」湊大初生女兒. 2019年,Cheryl懷孕導致巨大細胞復發,產後更出現腫瘤破裂要緊急做手術。 初為人母的她因為有了家庭負擔,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一笑帶過,反而擔心手術的後遺症,多了一份沉重。 不幸的是,那次手術失敗,左手開始萎縮,連復健治療亦無法補救左手的活動能力。 由那時開始,她只能夠用單手照顧初生女兒,但起居上卻有很多不便, 那時候女兒不到一歲,有時候只能看著她哭,卻沒辦法抱。 但身為媽媽,沒有放棄的餘地。

  4. 2024年5月10日 · 一名女病人因停經後陰道出血一日於博愛醫院進行抽取子宮活組織化驗被誤診有子宮內膜癌接受手術切除子宮卵巢等組織後被發現病人沒有患癌涉混雜另一位確診癌症病人的活組織細胞導致化驗結果出現偏差

  5. 2024年5月7日 · 台灣婦產科醫生張瑜芹在 Facebook專頁 發文表示子宮肌瘤是婦科相當常見的疾病女性一生中患有的機率並不低她指,「子宮肌瘤其實是長在子宮內的平滑肌瘤其中99.5%為良性大多無症狀只有約三成的人會因為肌瘤大小及生長位置引起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血量多經期疲勞頭暈貧血便秘頻尿下背痛性交疼痛。 而基本上在5cm以下的肌瘤,是完全沒有症狀的,因此許多患者其實不知道自己有子宮肌瘤,直至體檢時才意外發現。 以下4類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子宮肌瘤:

  6. 2024年5月9日 · 他解釋當子宮頸內細胞受HPV病毒侵襲有機會產生異常細胞形成子宮頸上皮內瘤雖然子宮頸上皮內瘤並不是癌細胞但若然未加以理會則有可能發展成癌細胞而持續感染HPV就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也會增加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等癌症風險。 常見症狀如下: 點擊圖片放大. +5. 醫生續指,過往有研究指出大約有70%個案均由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所致,常見高危型病毒就包括HPV 16和HPV 18,受感染女性發展成CIN2+嚴重子宮頸癌前病變之風險,是未受HPV感染之女性的35倍。

  7. 2024年5月9日 · 據指汗管瘤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由小汗腺內的汗管細胞增生所致成因未明相信與遺傳個人體質皮膚老化荷爾蒙等因素有關不過汗管瘤對健康沒有影響只會影響外觀Jinny發現有汗管瘤。 曾停工休養. 其實早於2012年Jinny曾因身體不適入院,當時其腹部發現一個拳頭般大的腫瘤,她更要向公司借10萬元付手術費,以及停工半年休養,因而損失數十萬賺錢機會。 手術後,她又發現喉嚨生繭,認真陰公,難怪不少網民都叫她要好好休息養好身子。 點擊圖片放大. +3.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 立即下載︰ https://onelink.to/f92q4m.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