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7日 · 陳梓華今日指雖然2020年6月會見黎智英時曾向對方表達擔憂但最終被黎說服他又指國際線本身就是需要經營」,加上他深知已經犯緊法」,故無考慮其他人會否繼續從事。 陳梓華昨日在法官詢問下表示,在國安法實施後曾在網上看到黎呼籲制裁,以及推動《香港安全港》法案,辯方今續圍繞此範疇提問。 陳梓華確認他沒有按進網站內文,但該網址連結至《蘋果》網站,連結附有文字描述,提出希望外國政府限制中國經濟發展;他另從協助《蘋果》翻譯的朋友得知黎涉及《蘋果》2020年7月後播出的訪談節目。

  2. 2024年5月16日 · 【明報專訊】上訴庭早前就反修例歌曲《願榮光歸香港》批出臨時禁制令,昨在影音平台YouTube,禁制令涵蓋32段影片在港已無法瀏覽,而YouTube及其他音樂串流平台仍有大量不同版本《榮光》短片及歌曲可選播。 YouTube稱對本港法庭裁決失望,將考慮上訴。 資深大律師湯家驊稱,YouTube限制用戶瀏覽32段影片屬「最低限度」遵守法令,而包括影片上載者在內,任何人都可就法令要求推翻、澄清或修改,現階段難判斷推翻機率,相信法庭因應理由及證據判決。 特區政府發言人昨回應稱「得悉」一些社交平台已開始相繼採取措施遵從臨時禁制令,但無回應上訴一事及仍可收看其他版本《榮光》短片問題。 政府:得悉相繼遵令 不礙自由.

  3. 2024年5月12日 · 受訪當日,5歲僑僑放學後用雙手扶着學行車,在香港耀能協會隆亨幼兒中心治療師陪伴下,在不足10米長走廊,花了數分鐘一步一步邁向另一端,張開手臂迎接他的是媽媽Ivy,「加油! 」、「好叻仔喎! 懷胎日子,醫生在產檢時突然告知Ivy,僑僑其中一條染色體多了半條「7Q23」,日後可能發展遲緩。 那時她聽到「發展遲緩」一詞,以為僑僑只會比同齡孩子發展慢一點,相信「有得追」,也沒想過要放棄,結果僑僑出生後身體多處毛病,出現肌力不足、無法自行排尿等問題,自此成為醫院常客。 「心臟科、腎科、骨科、兒科、外科、尿科、眼科……」Ivy帶走遍多個專科求醫,每周帶覆診3至4日,苦笑道「以為自己在醫院工作」。 僑僑病情罕見得要將資料送往日本研究。 病情罕見 資料送日本研究.

  4. 2024年5月21日 ·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黎智英案|控方播黎訪問片稱不怕入獄 指美國介入屬「唯一幫助」 (18:35)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今午續審,黎智英2020年8月被捕,同年12月起還押,控方播放黎訪談片段,黎被捕獲釋後在訪談節目中表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只要深知在做正確事內心很平靜,哪怕是要入獄,這是他的性格。 據《蘋果》時任副社長陳沛敏證供,黎被捕後至還押其間都無指示要改變編採方針。 控方播放2020年8月12日《金融時報》片段,黎於同年4月24日接受訪問,黎表達對《國安法》看法,稱香港沒有法治的話不會成為金融中心,新聞自由、宗教自由等都會消失,香港基礎時法治和社會制度。

  5. 2024年5月21日 ·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今21日第80日審訊控方應辯方要求傳召社交媒體專家證人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鄒錦沛作供鄒確認今年4月收到警方聘函稱如果轉發他人信息會已轉寄的標籤但無法肯定用戶轉發自己的信息會否同樣有標籤,「因為我冇做過實驗」。 鄒錦沛以專家證人身分作供,他確認2023年5月19日為本案撰寫專家報告,內容有關社交平台的使用。 辯方由大律師董皓哲盤問,指WhatsApp有轉寄信息的功能,如用戶將他人的信息轉發,接收者的信息會被標記為「forwarded(已轉寄)」,但若然某人是從其他平台或互聯網複製內容寄出,不會顯示「轉寄」。 鄒不肯定轉寄自己的信息會否被標記為「已轉寄」,因他沒有試過,但「我相信呢個機會係有嘅」。

  6. 3 天前 · 今(25日)早9時許,觀塘安禧街房協居屋「朗然」地盤有約30名工人聚集,稱自4月起,工人被該地盤拖欠總數約2000至3000萬薪金,涉及釘板、紮鐵、平水、天秤及機手等不同工種,逾百工人或受影響。二判工人廖先生指,曾向二判了解情況,獲告知是大判未向二判支付報酬,令二判無法出糧予工人。

  7. 2024年5月8日 · 鄧案發生後醫管局推出了新指引及多項措施包括放寬不同專科處方抗病毒藥更新藥物名冊正在接受免疫療程乙肝活化風險高的病人可獲資助服用抗病毒藥醫生開出高劑量類固醇而無處方抗病毒藥臨牀醫療管理系統會彈出警示如醫生不處方抗病毒藥須略過警示並寫下原因。 昨天死因庭提出的5項建議,亦有回應外界及死者家屬一些關切,例如牌板紀錄要清晰,以便其他醫生清楚理解;化驗室取消測試要交代原因;乙肝患者縱無病徵,亦可考慮資助病人到私家診所做定期檢查等。 防錯措施有不足,當然要改進,然而再周全的制度,也無法完全防止出錯,關鍵在於醫生的專業操守和責任心,倘若診症掉以輕心、處事疏忽大意,類似鄧案般的離譜醫療事故,仍將一再上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