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1日 ·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誘因腦部垂體疾病下丘腦疾病甲狀腺手術放射治療的破壞抗甲狀腺藥物的過量應用都可引起甲減專家建議根據病因的不同分清是暫時性甲減還是永久性甲減暫時性甲減通過去除病因可以治癒 ( 如減停過度應用的抗甲狀腺藥物等),而永久性甲減如甲狀腺的破壞損傷 ( 如手術、放射治療後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是不能治癒的,需要終生替代治療。 一旦有了甲狀腺的問題,就要耐心地接受治療。 以藥物治療的患者,通常在症狀穩定後,還有一段用藥時期,此時仍應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與追蹤,千萬不要自己擅自停藥。 經過適當的治療與飲食生活調整,都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療效。 通常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會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也常被便秘所困擾。

  2. 2024年5月6日 · [2014-12-04] 明醫網 > 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很多從前的不治或難治之症都變得較易治愈很多以前需要長時間留院休養的複雜外科手術亦變得可快速痊癒大大減省住院留醫時間及降低拼發症出現的風險。 其中物理治療技術發展對於手術後病人的康復進度尤為重要。 究竟物理治療如何能優化外科手術的成果? 傅卓明物理治療師已在上周於本欄講解過物理治療師在外科手術時扮演的角式,手術後需要接受物理治療的原因及手術前的物理治療。 今期本欄會講解一下手術後的物理治療。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很多從前的不治或難治之症都變得較易治愈。 很多以前需要長時間留院休養的複雜外科手術亦變得可快速痊癒,大大減省住院留醫時間及降低拼發症出現的風險。

  3. 6 天前 ·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猩紅熱 (Scarlet fever、又稱 scarlatina)是感染了「甲類鏈球菌」 (Group A Streptococcus)而起的,甲類鏈球菌是引致普通喉嚨發炎 (strep throat)的細菌,嚴重的可導致猩紅熱,猩紅熱的典型症狀是發燒 (攝氏38.3度 /華氏101度或更高)及喉嚨紅痛;皮膚會出 ...

  4. 6 天前 ·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任何手術都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併發症而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細菌感染是一個後果可能很嚴重的併發症以下的方法能有效將感染的風險減到最低: ()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在手術開始前的一個小時通常是在手術室內經靜脈注射抗生素並在手術後二十四小時內每隔一段時間再注射。 (二)盡量將手術的時間縮短和減低手術室內的人流:骨科醫生的手術效率能減少關節暴露於空氣中的時間,從而幫助減低感染的風險,此外,限制進出手術室的工作人員人數也可減低感染的風險。

  5. 2024年5月21日 ·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甲型鏈球菌 (Group A streptococcus,簡稱GAS)通常出現在喉嚨和皮膚上,絕大部份的甲型鏈球菌感染都只會導致較輕微的疾病,例如喉嚨發炎和膿瘡病 (impetigo,又稱膿痂疹、膿皰病等,影響皮膚表層的細菌感染,常在臉、手臂或是腳出現淡黃色痂皮),不過,有時會導致較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包括壞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即俗稱的「食肉菌感染」)和鏈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症 (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不過有些人在他們的喉嚨和皮膚帶有甲型鏈球菌、但並沒有任何患病的症狀。

  6. 2024年5月10日 · [2024-04-09]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甲型鏈球菌 (Group A streptococcus,簡稱GAS)通常出現在喉嚨和皮膚上,絕大部份的甲型鏈球菌感染都只會導致較輕微的疾病,例如喉嚨發炎和膿瘡病 (impetigo)等,不過,有時會導致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 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是一種炎症 (inflammation),會令身體多個器官或組織發炎,包括心臟、關節、腦子、皮膚和腎臟等,導致腎小球腎炎是人體對較早時的感染所作出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入侵的病菌和異物,但若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身體的正常器官和組織,這會導致發炎及損害器官和組織。

  7. 6 天前 · 明醫網 > 麥煒和醫生.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電視劇《醫神》經常引用的便是前者,主角們首先會收集患者的詳細病歷,繼而推算出一切的可能性(即是dDx),再根據病情的吻合程度、病症的或然率、診查結果等等將其逐一排除,直至收窄到正確的答案。 傳統上,醫學院教授的便是鑑別診斷法(所以醫學生開口埋口也是「排除」這個、「排除」那個),不過,到了臨牀實戰,大部分醫生卻會轉而採用捷思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