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日 · 也有許多民眾投資美股,若你為臺灣籍而去投資美股(非美籍且為臺灣的稅務居民),則按不同所得類別,規定也不相同。 .股利所得:發放股利時,原則上將會預扣30%的股利稅(NRA withholding),投資人領到的則會是稅後的股利。

  2. 2019年4月1日 · 1.辨認資金性質. 將資產配置於海外構成因素及來源眾多,因此並非匯回的海外資金皆屬於海外所得,非屬海外所得也就毋須課徵所得稅。 根據相關的財政部解釋函令,規定個人需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資金來源證明文件,並自行辨認匯回海外資金構成內容,然後向稅捐稽徵機關申報。 舉例:海外投資100萬元,數年後匯回本利和110萬元,僅須就孳息10萬元的部分計入海外所得額,並非以匯回海外資金全額110萬元課徵所得稅。 非海外所得: 投資本金、借貸款項、存款本金等。 海外所得: 營利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得、境外遺產繼承、贈與等。 2.區分課稅年度. 確認其資金來源屬海外所得後,接下來判斷其所得是否超過核課期間。 若其海外所得已申報課稅者,自然沒有被課稅的問題;如果過去沒有申報者,則進入下一個判斷階段。

  3. 2017年5月1日 · 自實行全民健保以來,凡參加健保開業醫師,其屬健保收入皆由中央健康保險署核發,並由健保局開立扣繳憑單,所以屬健保收入要漏報幾乎不可能,但非健保給付項目之收入或非加入健保之醫療診所漏報收入則時有耳聞。 *漏報部分負擔金額。 未向病患收取的部分負擔費用,許多醫師以為這部分就不用申報收入。 然而,中央健康保險署規定,若要對病患免收部分負擔,須向中央健康保險署報准後才能免收。 而且,國稅局所得歸戶資料中已減除未收取費用的部分金額。 *健保收入成本計算錯誤。 健保收入的成本費用,係依據財政部每年公布之「年度執行業務者費用標準」計算,不同醫療類別及不同收入項目,皆有不同的標準,諸多診所經常因此計算錯誤。 醫療診所所得申報有3種方式. 1.核實認列. 診所平時依實際收支入帳,依實際產生所得認列申報。

  4. 2017年3月1日 · 近年來,各國為遏止跨國逃漏稅,紛紛訂定反避稅法案,反對國際稅基侵蝕與租稅規避,以保障稅收。. 因此,在面對全球反避稅趨勢確立,立法院於二 一六年七月三讀通過所得稅修正案中的反避稅條款,未來企業成立受控外國公司(CFC)即使盈餘不分配也將擬 ...

  5. 2024年1月1日 · 我認為保險公司將來開發的商品方向,以及在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商品會有5大走向:1.高CSM(合約服務邊際)、2.低資本耗損、3.保證少、現金流短、4.資產負債易匹配、5.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 保險公司販賣愈多高CSM的商品對於未來財報上的獲利表現愈有幫助,不過這樣高獲利的商品,往往銷售的難度也會更高;未來ICS 2.0上路後,嚴格的資本要求會增加保險公司的資本負擔,低資本耗費的產品,如短期低保證、投資型保單等,能降低資本負擔;資產負債易匹配的商品則有助於提列資本及避免財務波動,如外幣保單;而由於將來保險公司透過保單收取大量的現金,作為儲蓄使用而非風險移轉,對於收入及績效不會帶來幫助,因此會聚焦在開發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的保單。

  6. 2024年1月1日 · 因應接軌新制:調整商品結構及投資策略,執行資產負債管理策略. 2023年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使客戶將目光轉向其他高利定存商品,對於銀保商品(如投資型保險與儲蓄險)造成排擠效應,導致銀保通路明顯萎縮;此外,在投資型保單新制上路後,對於投資型 ...

  7. 2024年1月1日 · 美國聯準會的強勢升息,是為了解決通膨問題,但相信不會是長期的舉措,會慢慢回歸一般的市場機制水準,利率回歸平穩時,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也會減少。 簡仲明表示,凡事皆有一體兩面,當升息為保險公司帶來危機的同時,也推動保險公司進行商品設計的改動,不會再推出過往如此高利率的保單,這些過往的保單需要時間去慢慢消化,當近年已經開始進行保單上利率上的修正,會慢慢達到平衡;而要從根本解決此問題,還是要從商品結構開始改變,當保障型商品的占比愈高,保險公司要面對的便僅是核保及理賠風險,利率造成的風險就會下降。 醫界與壽險業合作,望填補保障缺口. 醫療科技飛速進步,對患者來說選擇更為多元,但保險公司在發展保障型商品時,也需要注意變化及風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