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6日 · 《憂鬱之島》與一般抗爭政治片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取材抗爭來虛構故事,也不是深入現實以鏡頭紀錄真實。 它不強調現場感,處處流露出一種「事後」的距離。 這不是說片中沒有抗爭現場的紀錄片段,不過現場並非它的首要焦點,反倒是對事件「事後」的反思,才是《憂鬱之島》的核心所在。 而對於這次抗爭的反思,導演陳梓桓也不是單純聚焦在單一事件,而是把它放回香港的歷史中,以香港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來與當下的事件及「事後」互相碰撞,撞出三段香港人的政治身世。

  2. 2024年5月16日 · 這齣紀錄片珍貴之處在於,它把這批校長閃爍的眼神和不敢面對當下困局的無能感記錄在記憶卡之中。 相信有看過影片的觀眾都難以忘記,那群在香港各中學中掌握權力、呼風喚雨的校長,在剝掉體制賦予的權力後,竟然連好好地與抗爭者對話也做不到。 他們荒張、恐懼、無所適從、因置身在不屬於他們的空間而焦慮,最後丟出他們無法確保的承諾,帶同不想在理大待下去的學生離開。 這裡記錄着的,正是上一代在位者被剝掉權力後的困囿無能之相,紀錄片沒有以外在的旁白或蒙太奇式的鏡頭剪接對此作評價,而是運用觀察式的鏡頭,把這些直播影像未必會涵蓋的、對權力結構的反思收納其中。 至於我所謂的震攝人心的一幕,出現在校長帶學生離開理大之時。

  3. 2024年5月16日 · 首頁簡介作者. 避不開成為現代社會下的廢棄生命──《年少日記》 搜尋. Google. 近日《年少日記》上畫,引發了一輪學童自殺的討論,而很不巧,影片準備排片上影之際,社會上接連出現學童自殺個案。 事實上,香港學童自殺問題非一日之寒,現在影片把問題巨大地呈現在銀幕上,確是有機會讓整個社會去察看到底我們的教育發生了甚麼事。 我非社會學專家,這部份留待相關人士去提問和解說,我反倒希望提出近年文化理論及哲學思想的一些討論熱點,以此審視有關的問題。 其中一個相關的關鍵詞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所謂生命政治,亦即一套管理何者該生、如何生活及如何生活才有價值的技術,由管理生理或身體的各式醫療科技,到管理價值和意義的教育和學術機關,都可納入此項討論。 《年少日記》意圖觸碰與教育相關的部份。

  4. 2024年5月16日 · 間諜盧巧音飾逃亡看似是伏線卻是沒有收回的小支線小隊的俠義伙伴看似合作無間轉頭就只剩首領一人他人命運甚至不曾交代就消散無影。 這種離散感並非首次在許鞍華的創作出現,然而其規模卻是前所未見的巨大,「主旋律化」為幾十道和弦,遍地開花。 東江縱隊是抗日史的一小面,電影再將這個小面剪得更碎。 此外,電影延續了《黃金時代》的偽紀錄片實驗,以偽裝訪問人物的黑白片段穿插故事,經營間離效果,進一步將觀眾帶離主旋律。 觀者先是觀看了大歷史中的微細生活細節,再經說書人打斷敘事節奏,已夠清醒,不易受故事感染,亦警剔電影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徐克在《智取威虎山》以口述傳說的表現形式展示了自身對紅色題材的自覺與諷刺,那許鞍華以真身現形銀幕前做訪問,再配合化老妝仍有明星魅力的梁家輝,有力地出入於虛實之上。

  5. 4 天前 · 短片故事講述在正式宣佈宵禁的夜晚,一位男高中生小志因為心煩而流連街頭,試着抽煙解愁,意外發現了另一位穿着近似痞子的青年阿政。 小志默默跟隨阿政,並跟着阿政這位煙槍學習抽煙。 這時阿政開始憐惜起這樣一位姣好青年。 夜漸深後,小志獨自徘徊於街角被便衣巡警發現還押上車,阿政沒有及時救助。 而在巡警的私家車裡,小志差點受到性侵。 在勉力抵抗後,他離開車廂,回到與阿政相遇的地方。 這次阿政終於擔起安撫與保護者的角色,短片亦在兩人雙依之間落幕。 關於這起在短片中虛構的故事,翁在募資文案中如此概述背景來源:「即將進入1980年的12月,高雄爆發了美麗島事件(時稱高雄暴亂事件),那時的夜晚總流竄着關乎自由的躁動,沒人知道再過數年將迎來解嚴。

  6. 2024年5月22日 · 1968年5月的康城影展活動,杜魯福和高達阻止影展時引起混亂,高達的墨鏡被打飛;更早一次,因為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Henri Langlois被撤職,引起的示威活動,其中高達被打碎了眼鏡。

  7. 2024年5月16日 · 首頁簡介作者. 《白日之下》:補償社會缺失,重新追尋真相. 搜尋. Google. 近期香港電影最有話題的作品,除了早前討論到的《年少日記》之外,首數的肯定是《白日之下》。 影片以香港護老院的新聞為藍本,講述紙媒的偵查記者深入院舍發掘護舍虐老及性侵問題。 電影甫上映後,引來新聞界的討論,不論是抨擊影對記者偵查的再現仔細程度不足,亦或讚譽其重申新聞之重要及新聞工作者的倫理問題,編導及製作團隊均視為良性討論。 新聞的專業留待新聞界相關專業人士討論吧,我還是回到老本行討論電影。 不少人拿《白日之下》與荷里活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來作比較,這比較無可厚非,皆因兩片都是以新聞工作者為敘事焦點,運用新聞揭發社會問題為故事骨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