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5 小時前 · 講座於2014年10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LT1舉行,對談者為許鞍華導演,許子東教授,黃念教授。 [5] 李檣:《黃金時代:電影原創劇本》(臺北:釀出版,2014年),頁314-325。

  2. 6 天前 · 流亡導演一家人意識到未來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就是家人間的斷絕關係,於是開始重建關係跟嘗試與彼此溝通,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也讓觀眾感覺到導演想要建立關係跟嘗試溝通的強烈企圖。 陳智廷:先請導演討論像詩歌的楊樞日記,以及片尾的詩歌〈素馨花的記憶〉搭配智海的插畫與方方的音樂。 應亮:楊樞的那些文字的由來,是宮哲在拍攝期間以人物的身分寫的日記。 那時拍攝已結束,在做後期,一天,她電郵發給我幾張她日記本的照片,有文字、她畫的圖畫和拍的圖片。 我挺驚訝,也很高興。 片子準備期挺長,跟演員的表演準備也跨度四個月,是生活式的積累,在演員的身體跟精神上也內化了很多東西。 我讀她的文字,感受到這種作用和體現。

  3. 2024年5月16日 · 首頁簡介作者. 避不開成為現代社會下的廢棄生命──《年少日記》 搜尋. Google. 近日《年少日記》上畫,引發了一輪學童自殺的討論,而很不巧,影片準備排片上影之際,社會上接連出現學童自殺個案。 事實上,香港學童自殺問題非一日之寒,現在影片把問題巨大地呈現在銀幕上,確是有機會讓整個社會去察看到底我們的教育發生了甚麼事。 我非社會學專家,這部份留待相關人士去提問和解說,我反倒希望提出近年文化理論及哲學思想的一些討論熱點,以此審視有關的問題。 其中一個相關的關鍵詞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所謂生命政治,亦即一套管理何者該生、如何生活及如何生活才有價值的技術,由管理生理或身體的各式醫療科技,到管理價值和意義的教育和學術機關,都可納入此項討論。 《年少日記》意圖觸碰與教育相關的部份。

  4. 6 天前 · 《麥地沖的歌聲》延續著杰對中共歷史中被逼迫卻堅定不屈的人的關注,以影像為忠烈祠,追溯被壓迫者的系谱。 導演以文革時期殉教的牧師王志明和傳道人張志清為主軸,深入雲南苗族山區訪問他們在血脈和信仰上的後人,同時紀錄當代苗民教徒的宗教生活,特别是他們的讚頌歌聲。 十字架被視為基督宗教的標誌。 在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時期,政權禁絕教會活動、逼信徒棄教,固然是比今天以「僭建」為名強行破壞教堂建築更徹底的「拆十架」。 但逼害者未必了解十字架本就是逼迫的刑具,因此也是殉道的標記。 《麥》不只重塑了不畏强權的歷史人物肖像,也記述了烈士的犧牲如何反過來使被壓迫的群體增生更盛。 改革開放放寬了宗教政策,基督教可以在政府控制的範圍內繼續活動。

  5. 6 天前 · 今年第五十四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得主是胡定一不單因為紀錄片的影響力還有胡半退休後依舊創作不懈2017年有電影白蟻》、《目擊者》、《自畫像和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 提到金馬獎,《擬音》最令人不忍 ...

  6. 2024年4月30日 · 詩人與郵差都成為被攝物,是如詩的電影中的相對角色,當戲劇未到水落石出時,兩個人的命局都成了薛定諤的貓 子命。 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為小說的題材,電影以視聽化將事件張揚,如今成為超越生死永 恆的電影之詩。 Based on real events, Il Postino tells the unlikely friendship of a world-famous poet in exile and a young local postman hopelessly in love. Pablo Neruda, exiled on an Italian island, eagerly waits for letters from his native Chile.

  7. 2024年5月16日 · 第一代人來自文革,夫婦二人在火紅的政治年代游水逃來香港,並在香港生根,成為香港人。 這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關於上一代流徙者的故事:他們為了避開政治劫難,來到較為自由而沒有「政治」的地方。 能從北方游水到港的體格實在是足夠強大,以致伯伯年老後,依然能每日健身,依然能從容(在大雨之中)跳到海中暢泳。 海,成為他們流徙的標記,成為他們尋求自由的隱喻。 他們為着自由和更好的生活來到香港,卻在當下需要再一次面對年代久遠的政治壓力。 重演他們的兩位年輕人,需要穿上他們的故事,演出他們的故事,甚至在演出中回到文革時的狂熱。 藉着重演,他們全身地投入去體驗了活在大時代之人到底有着怎樣的思量,並因而對當下的自己(觀眾)提問:對面不自由,你會冒着極大的危險多番出游,逃到未知之域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