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被僱主如何影響工友應得的工傷賠償? 相關

    廣告
  2. 本行從事交通意外索償、工傷賠償法律服務28年,30位專業律師,後勤員工已過百人,信得過! 專業律師提供工傷、交通意外傷亡索償服務,曾為客戶爭取愈億元總賠償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2日 · 不少僱員在職場受傷勞工處在2022年9月推出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原以建造業工傷僱員為對象提供私家門診復康治療服務協助他們早日康復截至今年4月底有769人參加先導計劃其中76%接受治療後康復先導計劃在5月9日擴展範圍納入飲食及酒店業運輸及物流業的僱員若工人若在今年4月1日或之後受傷符合資格申請。 勞工處職業健康顧問醫生溫遠光指出,會派個案經理跟進每1名工人的復康治療和重投工作安排,為工人協調各種私家門診復康治療服務,包括約見普通科、家庭醫學科、職業醫學科或骨科醫生,並按需要安排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影像檢測服務及磁力共振等。 有證實骨折工傷的工友參加計劃,指獲安排每2周見1次醫生,較公立醫院預約期早,次數更密。

  2. 2024年5月9日 · 勞工處今日 (9日)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的涵蓋範圍由建造業擴展至飲食及酒店業運輸及物流業」,兩個行業所有於今年4月1日或以後發生工傷的僱員都可以參與計劃先導計劃於2022年9月推出為期3年以個案管理模式為參與的工傷僱員提供服務。 該處表示,擴展先導計劃可讓更多工傷僱員受惠。 參加者在政府的資助下只需支付等同公立醫院或診所的費用,便可獲得私家復康治療服務;把握黃金治療期,僱員盡早康復並重投工作,亦有助維持僱主的生產力。 只要僱員是因工傷,需休息超過6星期便可參加。 而其他資格包括因工傷以致肌肉骨骼受傷。 根據勞工處數字,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739名建造業工傷僱員參加先導計劃,其中約76%,即563名僱員經治療後已康復。

  3. 2024年5月13日 · 守則第6章中亦例明僱主亦應另外發放當值津貼予在暴雨警告期間須返回工作地點工作的僱員不過社協調查結果發現約7成企業甚至政府部門外判商均沒有遵守指引。 社協調查的工人個案當中,有5個來自政府部門的外判工。 當中,年近七旬的偉大哥與偉大嫂夫婦,均為房署外判清潔工。 去年6月及7月, 因在公屋洗樓梯,休息不足,偉大嫂中暑2次,不但公司無人陪往醫院,在她康復後返回工作崗位時,判頭通知偉大哥「你哋成日病、你哋走啦、唔使開工了! 」將夫婦一起解僱。 結果兩老經歷了近8個月,動用自己4個工作天工時,只追回三分之二的應得賠償,而房署外判公司完全沒有任何懲罰。

  4. 2024年5月1日 · 今日 (5月1日)是勞動節有團隊公布一項調查發現清潔工工作期間勞損及工傷狀況頻繁逾80%人身體至少有一個部位出現勞損20%工人更於過去12個月曾在工作期間受傷意味每5人就有1人曾工傷惟逾40%人選擇捱痛頂硬上」。 團體建議企業加強在職支援,讓勞工在工作時間內進行健康檢查。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與理大護理學院合作,於2022年5月19日至2023年5月31日期間進行量性研究,面談訪問了463位清潔工人,以進一步了解清潔工行業前線工友的健康、勞損及工作模式。

  5. 2024年5月8日 · 議員黃國表示以線上工作的新工作模式愈趨普遍不少僱員反映在非工作時間被要求利用通訊工具工作關注當局會否考慮完善勞工法例確立線上隱形加班的定義及計算有關補償的準則孫玉菡指勞工處經不同途徑包括人力資源經理會及行業性三方小組鼓勵僱主採納良好人事管理措施建議僱主應以合理和公平的原則訂立僱傭合約條款並提醒僱主在安排僱員使用網絡或電話等通訊工具進行遙距工作時應充分諮詢僱員及與僱員協定工作時數及超時工作補償安排等。 對於有不少公務員反映,經常被要求在非工作時間線上隱形加班,但不獲任何補償。 孫說,根據現行政策,逾時工作只應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進行,並應減至最少;逾時工作通常應以補假作補償,如在逾時工作後一個月內無法或不大可能放取補假,合資格的公務員可獲發逾時工作津貼。 on.cc東網.

  6. 2024年4月30日 · 港府今日 (30日)宣布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有關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檢討機制的建議新機制下最低工資只加不減被問及若本港出現如金融海嘯經濟大衰退等極端經濟狀況商界如何承受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現時正領取最低工資的僱員只有1.7萬人佔本港勞動人口0.6%故認為即使香港經濟面對負增長僱主是能夠負擔得到加上經濟差的時候更應保障最低薪一群形容等佢哋至少知道唔會減薪」,達到定心作用。 孫又多番重申,坊間所指的41.8港元最低工資計算,是新方程式所計算出來的假設數據,「到最後都係用40蚊計算」,希望坊間不要誤解。 他又指,方程式十分透明,形容「只要數據出咗,套入方程式,就喺委員會俾政府嘅建議,計到幾多就係幾多」,然後待立法會通過後便能正式實施。

  7. 2024年5月19日 · 工聯青委主任林偉江表示調查反映僱員可能覺得出勤或工作方面的要求高但公司對於僱員遲到往往未有作出彈性或酌情考慮因此覺得較困身及壓力大。 他指出,部分僱主有時將以住工作慣性直接套用到現時的工作上,某程度上僱傭雙方溝通和理解不足,令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現惡性循環,對於新入職場員工尤甚,「可能老闆覺得指示10件事 ,你(年輕僱員)10件事都做得不好,年輕人又覺得『我都不知道10件事的要求是怎樣』而沮喪」,令僱傭雙方落差愈來愈大,變相會增加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