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收息攻略. 撰文: 廖毅然. 發布時間: 2024/06/03 14:00. 最後更新: 2024/06/05 16:22. 分享: 雖然近期港元定存年利率較年初減了下來,但本文介紹的仍有不少4厘之選,讀者宜趁美國還未減息,要好好把握了! 踏入6月份,銀行仍然積極搶存,不少高息優惠都延續至6月底,包括滙豐的4.3厘、建行亞洲的6厘等等。 港元定期存款的回報,未必及得上近期回勇的港股,但優點是夠保本、穩健、簡單易處理。 先看下圖3大存款期的最高息之選︰ (請按圖👇👇👇👇) 點擊圖片放大. 以下 10大銀行都有4厘息 ,簡單開立後,便能坐享4厘高息。 滙豐銀行4.3厘. 滙豐銀行的4.3厘高息延續至6月底,屬3個月存期,繼續是發鈔行之中最高息。

  2. 2024年5月24日 · 萬通信託」將成為全港首間登陸平台的信託公司,計劃的僱主及成員可率先享有管理强積金帳戶的全新體驗,其他的信託公司將緊隨其後,陸續分階段加入平台,預計在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轉移。 「積金易」平台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成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為什麼稱之為「革命性」? 1. 集中管理不同帳戶. 過去強積金營辦商都扮演了「資產託管」、「市場銷售」、「投資管理」和「計劃行政」四個角色。 但「積金易」平台面世後,將所有強積金營辦商的「計劃行政」工作統一化處理,包括強積金供款、計劃成員的投資指示、提取強積金權益等。 換言之,即使你有多個來自不同營辦商管理的強積金帳戶,也可以通過「積金易」平台集中管理。 2. 數碼化處理 提高效率.

  3. 2024年5月17日 · 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這15名超級富豪的總凈資產在今年增長了13%達到2.2兆美元,擊敗了脹以及股市的增長速度。 他們手握的財富相當於全世界最富有的500名富豪的四分之一。

  4. 2024年5月18日 · 收息攻略. 撰文: 廖毅然. 發布時間: 2024/05/1821:35. 最後更新: 2024/05/1821:35. 分享: 6個月港元定存最高4厘,有7間銀行仍然險守4厘,高低門檻、新舊資金都有。 港股反彈升穿19,000點,股市火熱,在低撈優質股的同時,不忘預留部分資金在定期存款,作最安全的後盾,是最好的理財配置。 6個月港元定存最高4厘,有7間銀行仍然險守4厘,高低門檻、新舊資金都有。 6個月港元定期存款. (請按下圖) 點擊圖片放大. +7. +6. 半年收息2萬元. 以上是目前尚有6個月4厘高息的銀行,雖然較前一兩個月減了下來,但若本金達100萬元,半年可以收息2萬元,是最佳的被動收入選擇。

  5. 滙豐罕有重返4厘搶新客. 滙豐銀行的4.3厘,相信有留意的讀者不會感到陌生,這項推廣限期至5月底,全新的「卓越理財尊尚」客戶有4.3厘,全新「卓越理財」客戶有4.2厘。 如果是美元定存的話,更有高達5.2厘。 相關報導︰ 高息存款賺不停|3.5厘「越存越高息」? 教你攞20厘加息券、11厘息倒數. 建行亞洲6厘收息$10,725. 建行亞洲新推6厘年利率,吸納全新「貴賓理財」客戶,這款理財戶口要求不算高,每日平均合併結餘100萬港元便可。 6厘年利率玩法較複雜,需以新資金100萬元開立3個月港元定存,但只有當中的10萬元有6厘,其餘90萬元為4.1厘,後半部分的年利率或每日變動,例如上周一度見4.2厘,本周略為回升。

  6. 2024年5月21日 · 在筆者眼中,「數字」能更精準地突出以科技提供數碼化金融服務的核心特質,清晰地界定了這類銀行的服務模式和特性,方便大眾理解。 而且加上「持牌」亦突顯受法例監管,有助加強客戶對本地虛擬銀行的信心,有利虛擬銀行吸納新客戶和持續發展。 傳保監亦正考慮為「虛擬保險」易名. 筆者聽聞保監局亦正考慮為「虛擬保險」易名,若「虛擬銀行」和「虛擬保險」一同以同一邏輯改名,相信能進一步起協同作用,亦方便大眾了解和適應新名字。 無論如何,產虛擬銀行易名為「持牌數字銀行」將是香港金融業的重要一步。 相信在更清晰的定位下,市民對這類新型銀行的認識和信任都會逐漸加強,同時有助銀行將更便捷、高效和安全的理財服務帶到不同客群,提升整個城市的金融科技發展。 【關於作者】 李家達,虛擬銀行WeLab Bank的行政總裁。

  7. 2024年5月15日 · 根據澳洲ARC人口老化研究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Population Ageing Research)於2022年發表的 一項研究 ,一個成年人的金融知識和素養 在53至54歲時登峰造極 ,理財狀態最成熟、最精明,在信用卡使用、利息和費用方面犯下的財務錯誤最少。 50出頭正值壯年,已累積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分析認知能力未開始衰退,可以作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領導上述研究的澳洲經濟學家Rafal Chomik表示隨着年齡增長,大家似乎更能夠依賴過去的經驗、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和直覺來判斷哪些理財產品和策略更可取。 但年輕人難度必定要撞板損失慘重才會「學精」? 財務顧問經常教育人生階段各異的客戶,如何提防金錢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