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0日 · 中國另一個目標是國家統一盡最大努力尋求和平統一台灣上世紀80年代,《明報創辦人查良鏞先生曾經分別游走兩岸與鄧小平蔣經國有過晤談查先生已經仙遊惟是此乃折射明報於兩岸曾經有過的足迹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競爭之名打壓中國手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至於美國阻撓中國統一愈趨表面化未來統一台灣將牽動國家以至區域安全情况。 歷來,《明報》就國家發展,擺脫貧窮落後,邁向富強,支持不遺餘力;就兩岸事宜,《明報》榮譽主席張曉卿先生曾經宣示「反對台獨」,相信明報人將以此認知立場,見證台灣不再與國家分離。 實現國家復興和完成統一大業,近世一代接一代炎黃子孫都在努力,這兩大目標或許是在最後幾哩的路上了,觀乎當今世局,要實現並不容易,挑戰很大,只要踏實走下去,就一定會完成。

  2. 2024年5月8日 ·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得民心者得天下 車如流水馬克龍 ——習近平訪歐之寬與香港意識形態之緊(文:劉銳紹) (09:00) 圖1之1. 習近平訪問歐洲三國,從戰略和實效角度看,是可行之策;各方雖有利害衝突,但氣氛寬鬆、客氣收場。 不過國際政治始終爾虞我詐,能合則各取所需,不能合則台前握手、背後插刀。 因此所謂「朋友」者,只是「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語出李後主《憶江南.多少恨》)。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可車水馬龍隨時變,成為見首不見尾的神龍。 所以,治國者主要不是靠外人,而是要真心真意和全面地依靠人民,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後代總結孟子在《離婁上》的話)。 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將交班給黃循財,作了臨別贈言;他雖然沒有直言中國,但其發言對中國有很大啟示。

  3. 2 天前 · (1)文化市場成為控制手段. ──自從內地改革開放後,我從來不反對發展大陸市場。 各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條件,用正當方法開拓業務,個人也好,企業也好,都是他們的選擇自由。 在這過程中,我逐漸發覺一種微妙的變化:內地經濟還不算強的時候,政治信心和謙遜學習的態度相對較強;但經濟漸強之後,政治信心反而愈弱,不斷用直銷式的「自信」,藉以加強防禦;市場也成為一種手段,配合「心防」的需要。 但無論如何,這不應成為放棄大陸市場的理由。 ──以賴清德上台後的形勢為例,台灣藝人要到大陸表演,都在「自願」或「被迫」之下,表示「我們中國人」的統一立場。 大陸網民還列出表格統計,誰已表態,誰還未表態,意味着背後可能有一場「杯葛戰」。

  4. 2024年5月6日 · 範式須變(一):經濟未來不可能重複過去(文:張炳良). 圖1之1. 《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從中央規劃的角度言,香港已完成過渡至一國兩制的新時期。. 在愛國者治港、新選舉制度及維護國安法律與機制下,香港再無後顧之憂,已「亂不起 ...

  5. 2 天前 · 當中涉及自2019年起暫任首席副校長的王于漸,該職位2022年起已公開招聘;最終校委會昨日表決通過,意味王于漸將被降級,而「首席副校長級」由理學院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暫任,王改暫任「副校長級」職務。 據了解,會上討論名單並非張翔或經遴選程序提出,有指是主席王沛詩有參與;本報就此查詢,港大尚未回覆。 據悉,張翔昨在會上提出反對並表達不滿,但會上有人稱校委會是港大最高權力架構,繼續表決人選。 名單未經校長建議 做法罕見. 按一般暫任副校長的做法,港大校長會向校委會提議人選,但今次未經校長建議,通過數個暫任副校長決定,做法罕見。 此外,港大遴選要職時會設遴選委員會,首席副校長在委員會中擔任重要職務。 近年港大高層職位屢現人事變動,現有4個副校長級職位公開招聘(見表)。

  6. 2024年5月8日 · 當年鄧小平認為可以學習新加坡的社會和行政管理所以派很多大陸官員前往學習港澳回歸前後一些官員也到當地學習不過有一點內地沒有明言就是新加坡經濟搞得不錯但同樣獨裁所以怎樣在專政之下搞活經濟才是學習重點

  7. 2024年5月7日 · 《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涉嫌勾結外國勢力、違反《港區國安法》一案,審訊至今已有4、5個月。 從新聞報道,黎智英案件中,各被告或證人口供透露的信息,大家可能聚焦其勾結外部勢力的詳細情况。 但更令我驚訝之處,不止於他被質疑是否有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的意圖,還有黎智英對國家的認知,以為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對國家的制裁可以起到他心目中的作用。 同樣「堅離地」的是那一批與黎智英一樣妖魔化內地政權,但走在街頭擲汽油彈、磚頭,以激光槍對準警察的黑暴港獨分子,以為小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反中動亂可以「支爆」中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