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1日 · 相關文章. 肩膊岡上肌斷裂屬於旋轉袖肌群斷裂 (Rotator Cuff Tear) 中常見的一種斷裂。 旋轉袖肌群其實包括四條肌腱:肩胛骨上方的岡上肌、後方的岡下肌 (Infraspinatus)、下方的小圓肌 (Teres Minor) 及前方的肩胛下肌 (Subscapularis)。 研究發現每四個五十歲以上人士之中便會有一人的肩膊岡上肌斷裂,所以是中老年非常普遍的肩疾。

  2. 2024年5月21日 · 丹參,是唇形科多年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及根莖。 性微寒,味苦。 功能有三,其一活血調經,用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及產後因有瘀血而導致的腹痛;其二涼血消癰,用於血瘀的心胸、脘腹疼痛或身體出現硬塊腫脹;其三安神,用於發高燒而導致煩燥昏迷及心悸失眠等。 我臨床喜將丹參用於心血管的毛病,例如冠心病心絞痛,因其藥性平和,適合較長時間使用,因為治療心臟病,非三時兩刻事情。 近年中風病人,以缺血性為多,反而出血性(俗稱爆血病)較少,用丹參配伍三七,療效肯定。 丹皮,全名為牡丹皮,「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牡丹皮有良好疏通血管作用,補腎名方《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中,內含牡丹皮,腎陰、腎陽足夠,性功能自然增 ,對性的需索相應增多,但如縱慾過度,不懂自控,就真的會牡丹花下死了。

  3. 2024年5月21日 · [2015-01-05] 明醫網 > 明人專欄.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是眩暈最常見的一種。 患者感覺得自己在旋轉、或週圍的環境在旋轉,通常都是短暫發作,程度分輕微至嚴重。 因頭部姿勢的轉變而誘發症狀:例如抬頭或低頭、躺下、翻身或坐起來。 當站起來或走路時可能感覺得不平衡,雖然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症狀令人煩擾,通常都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醫生能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法。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是眩暈最常見的一種。 患者感覺得自己在旋轉、或週圍的環境在旋轉,通常都是短暫發作,程度分輕微至嚴重。

  4. 2024年5月21日 · 運動解說. 開始時,以單手撐起身軀,前後腳放凌空抬起身軀成一直線,保持平穩;腰部、臀部別墮下,另一隻手舉高揮動Flexi-bar。 過程需注意收腹、手臂垂直,每邊手做45秒至一分鐘。 此動作有效鍛鍊全身及核心肌肉,更有效改善平衡。 此動作有助收緊手臂bye bye肉。 開始時,前後腳站立,雙手放後,垂直手臂,握實棒身中央位置,手腕骨保持自然弧度,開始揮動Flexi-bar。 過程收緊腹部,放鬆肩膀,固定手臂、手肘及肩膀(別晃動手臂),只用手腕陰力震動棒身。 此動作做45秒至一分鐘。 揮動Flexi-bar時,手臂伸直,手腕骨需維持自然弧度,別過分屈曲或彎下,固定手腕及手肘關節,若需曲臂,則要保持微曲,固定關節,「唔好又曲又直」,否則很難令棒身震動。 相關文章.

  5. 2024年5月21日 · 麥得飲食的特色為提高粗食比例,並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同時降低飽和脂肪與精緻糖類。 因此,在10 大益腦食物中,全穀類食物是必需品,其成分中的膳食纖維、維他命B群、維他命E 等,可幫助排便、預防慢性疾病。 許薰云提到,若要確實執行麥得飲食,每天至少需攝取3 份全穀類食物,雜糧麵包、糙米飯、蕎麥麵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糖尿病患或肥胖者,應配合營養師飲食計畫,避免攝取過多。 除了全穀類食物外,失智高風險群也可多吃綠色葉菜類蔬菜、非綠色葉菜類蔬菜、豆類、魚類、家禽類、堅果類、醬果類、橄欖油、紅酒等食物。 許薰云表示,綠色蔬菜富含葉酸、維他命E、類黃酮,有抑制發炎反應功能;非綠色葉菜類含有的膳食纖維、礦物質等,也有預防慢性疾病之效。

  6. 2024年5月21日 · 治癒膝髕骨軟化症的關鍵在於要令患者的膝關節恢復功能。 醫生可處方消炎止痛藥,而物理治療師則可使用一些治療儀器配合手力正骨及自療運動,全面協助患者盡快回復膝關節功能。 以下由本文作者明師傅親自示範兩個膝髕骨軟化症的自療運動雖然屬於較簡易的初級動作但仍未必適合每一位患者。 練習時在家人配同下可減少受傷機會。 如覺得動作困難或產生疼痛時請務必停止練習並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1. 屈膝動作 ( 見圖):坐在椅子上,將雙腿前移直到只有臀部坐在椅子,然後將要運動的腿部盡量伸直,足部屈起向著自己。 將膝部向自己的胸口屈起,並同時將足部向下,用雙手協助小腿屈起,如正確屈膝時會感到膝關節有崩緊感覺。 重複上述動作十次。 讀者如膝關節已收縮可能難以完全屈膝。 2.

  7. 2024年5月21日 · 人體有大致五種感官功能,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體感),外間的變化如聲音、氣味等能夠觸動特定的感官受體,從而產生神經信號直達大腦,這樣我們便能夠知曉及對應環境中的變化。 不過,當接收是持續及相對固定的信號,大腦便會自動下調神經系統的敏感度,形成慣性。 「Exactly,那就是Neural adaptation(神經慣性效應),比方說,第一次戴手錶,初時總會覺得手腕箍住箍住的,但只要等神經信號平靜下來(除非集中精神去想),便不會感到手錶存在。 我明白溫醫生的意思了,你想說穿緊身衣服起先可能有點不自然,但當感官受體對衣物的壓力和溫度產生了慣性效應,便會如同平常一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