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4日 · 「積金易」平台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成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為什麼稱之為「革命性」? 1. 集中管理不同帳戶. 過去強積金營辦商都扮演了「資產託管」、「市場銷售」、「投資管理」和「計劃行政」四個角色。 但「積金易」平台面世後,將所有強積金營辦商的「計劃行政」工作統一化處理,包括強積金供款、計劃成員的投資指示、提取強積金權益等。 換言之,即使你有多個來自不同營辦商管理的強積金帳戶,也可以通過「積金易」平台集中管理。 2. 數碼化處理 提高效率. 要做到「化繁為簡」,關鍵不僅在於中央單一的「計劃行政」平台,推動數碼化亦是「積金易」平台的核心理念。 「積金易」平台由積金易平台公司設計,採用標準化、精簡化和自動化的模式,打造以人為本的行政平台。

  2. 2024年5月13日 · 20名65歲以上員工. 《讀賣新聞》指出,豐田設有再就業制度(又稱返聘制度),但對於有意繼續工作的員工,可以重新僱用至65歲。 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稱,目前豐田已將返聘年齡上限從65歲上調至70歲,並從8月起適用於公司全部職位類別。 目前,儘管沒有為65歲及以上老年員工而設的返聘計劃,但該車廠已因應特殊情況重新起用了約20人。 豐田連爆品質醜聞. 分析:欲讓前輩「過料」予新人. 改善競爭局面. 消息人士稱,隨着汽車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豐田廠房的負擔日重,正在尋求善用集團中高級員工的高水平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 若所屬部門希望他們繼續工作,公司將允許這些資深僱員工作至70歲。 豐田正執行所謂多途徑策略,從傳統燃油汽車,到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混能車等均同時開發,大大增加研發和生產基地的負擔。

  3. 2024年5月8日 · 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Ken,約6年前入公務員,人工由當時的2.3萬元加至目前的3.9萬元,增幅70%,他估計今年將會升,期望收入增至約6萬元,加幅是54%。 這幾年收入增幅滿意,他應該開心及可以累積不錯的資產,但Ken有些沮喪地說,財富水平都是差不多,似乎對目前狀況不太滿意。 按他的資料顯示,6年前擁有資產約52萬元,今日是126萬元,增多了74萬元,增幅是142%,是很不錯的,為何他有不滿意的想法呢? 主要原因包括過往幾年的投資表現不滯。 以往MPF及其他基金都有投資美國股市,但2021年時感覺美國股市已很高,所以當時便將大部分基金都轉換到港股基金,結果不單之前賺了的都輸掉外,總數目前為止更有約15%虧損,包括股票,強積金及投資相連保單。 3年前換馬港股勁蝕 銀行戶口曾剩不足1000元

  4. 2024年5月20日 · AI人才的潛在薪酬升幅及招聘意欲如此之高,似乎是建基於本地企業強烈看好AI的取態。 調查顯示: 84%受訪企業表示在2023年曾使用AI驅動的工具; 72%僱主認為,AI最大的好處在於有效提升工作流程和成果; 僱主預計 IT(資訊科技)(90%) 、研發(85%)和業務營運部門(85%)將成為AI解決方案的最大受益部門; 僱主就 生成式AI 對企業的影響抱正面態度,其中 94%預計將在2028年或之前、即5年內 使用相關工具。 金融服務業最看好AI. 受訪者對AI對其職業和機構的影響的正面樂觀態度佔比,按行業劃分有以下發現: 金融服務業(71%) ; 製造業(69%); IT業(65%); 批發和零售業(57%)

  5. 2024年5月20日 · 撰文: 涂宇佳. 發布時間: 2024/05/20 20:00. 分享:. 65歲博士退休虛度30年 95歲後悔到哭︰原來人生這麼長 退休規劃永不遲. 退休,是否真的意味著我們步入老年?.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95歲生日那天潸然淚下——65歲離開風光的場時,他認為此生 ...

  6. 2024年5月23日 · Seremont高級研究分析師,27歲的Jon Veasey-Deter也是一位Z世代。 他向Business Insider表示,即便世代之間確實存在一些差異,但年輕職員往往與較年長的職員有著相同的職業追求。 Veasey-Deter表示:「我們都在尋找相同的東西:體面的薪水、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以及工作的價值。 年輕人的想法非常重要。 因為在2024年,美國全職員工中,Z世代的人數將數次超過嬰兒潮世代。 「我們都渴望錢與出人頭地」 Seremont調查顯示,年輕人和前代一樣渴望金錢。 訪談中,51%的Z世代職員認為薪資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而47%的年長員工也抱有同樣觀點。 對年輕職員來説,需要支付高昂的大學費用是主要障礙。

  7. 2024年5月21日 · 發布時間: 2024/05/21 16:44. 最後更新: 2024/05/21 16:58. 分享:. 堅守「延遲滿足」反而造成更多浪費?. 專家:間中獎勵自己可增加幸福感. 坊間有云「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近年不少理財專家也大力提倡「延遲滿足」。. 我們總是收到類似的勸告:為了更遠大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