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首發) 《屈原賈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班固《離騷贊序》云:“離,猶遭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顏師古云:“憂動曰騷”。 王逸《楚辭章句》云:“離,別也;騷,愁也。 ”是漢世師說以憂愁為騷。 今按高佑仁先生所揭示,上博竹書《陳公治兵》有地名“莆寞”,即《左傳·桓公十一年》之“蒲騷” [1] 。 然則,楚地“騷”、“寞”二字,其可假矣。 《說文》云:“騷,一曰摩馬”,或曰“摩”借為“靡” [2] 。 “摩”、“靡”皆麻聲,《爾雅·釋言》云:“靡,無也”,朱駿聲云:“靡,本訓當為無” [3] 。 《大雅·雲漢》鄭玄箋云:“靡、莫,皆無也”,朱氏謂其為聲訓 [4] 。

  2. 2 天前 · 2024年05月29日 05:34. 復近端午令人念及屈原此乃華夏祭祀屈子之傳統節日也余為命理之學人此節將至亦有數語欲言之兩千三百多年前屈原內與王圖議國事」,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楚懷王聽信讒言流放了屈原屈原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親睹其邦淪亡,遂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明志。 時年屈原年六十有二,五月初五,自此端午節始矣。 若屈原生於今世,其命運或異。 以汝之性格,不肯隨波逐流,必難登高官之位。 爾或可為憤青,書寫博客,斥責世風,以泄己憤。 據眾多典籍所記,屈原實不解人際關係之術也。 屈原,一介書生,耽於文學創作,而文人常失之圓滑,此或為其人緣不佳之主因。 何以文人多不擅人際關係?

  3. 6 天前 ·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觀止」一詞出於《左傳》,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經盡善盡美,無以復加,所以《古文觀止》解作歷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結集。 主持陳耀南會透過古文的介紹,讓大家掌握中文的語言藝術,繼而了解中國的學術思想及社會變化。 #香港電台文教組. #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5/05/2024. 古文觀止 (重播) Cannot load M3U8: Crossdomain access denied. 25/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5 - 20:35)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4. 25/05/2024. 古文觀止 (重播)

  4. 其他人也問了

  5. 6 天前 · 在目前已經整理出土的上古文獻中並沒有隸定爲的文字然而根據蹇產一詞在屈原作品中的使用及在後世的沿用情況該詞在戰國時期很有可能被書寫記錄只是所書寫的字也許不是字形而是古楚語中另外的音近字或義近字

  6. 2024年5月18日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屈原傳說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產與厚重的歷史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共同構築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捲讓志潔行廉求索奮進的屈原精神得以發揚傳承。 “這里是詩歌的原鄉,也是心靈的遠方。 希望有機會到秭歸過一次原汁原味的端午。 ”菲律賓《聯合日報》總編輯董拔萃說,將通過媒體向讀者介紹楚辭和屈原文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更好地推動屈原文化在海外傳播。 (圖文來源中新社) 標籤. 2024海外華文媒體宜昌行. 中新社. 前一篇文章 普京訪華:“中國市場是俄羅斯經濟的生命線” 下一篇文章 湖北宜昌:非遺融入山水間.

  7. 5 天前 · 茲列舉歷代注釋如下: (1)《漢書音義》曰:“文無害,有文,無所枉害。 律有無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 一曰:無害者如言‘無比’,陳留閒語。 ” (《史記・蕭相國世家》集解) (2)應劭云“雖爲文吏,而刻害”。 (《史記・蕭相國世家》索隱、《漢書・蕭何傳》注) (3)韋昭云“爲有文理,無傷害”。 (《史記・蕭相國世家》索隱) (4)服虔曰:“爲人解通,無嫉害。 ” (《漢書・蕭何傳》注) (5)蘇林曰:“毋害,若言無比。 一曰:害,勝,無能勝害者。 ” (《漢書・蕭何傳》注) (6)晉灼曰:“《酷吏傳》趙禹爲丞相亞夫吏,府中皆稱其廉,然亞夫不任,曰:‘極知禹無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 》蘇說是。 ” (《漢書・蕭何傳》注) (7)師古曰:“害,傷,無人能傷害者。

  8. 4 天前 ·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詩人文筆好且膽識過人雖然對國家赤膽忠心卻被奸臣詆毀導致仕途多舛不被重用甚至兩次遭到放逐。 「大紀元文化網」 撰文 ,大臣靳尚嫉妒屈原才華經常在楚懷王耳邊進讒言說屈原因經常與懷王商討國家大事而驕傲自大懷王聽完後勃然大怒便將屈原放逐此為第一次流放。 不過愛國的屈原仍放不下君王,聽說秦國要送美女給懷王並趁機殺害,急忙回去勸阻,卻不被懷王接納,懷王最終也被秦國設計的計謀害死,可見屈原當時的憤慨。 後來新楚王「頃襄王」即位,屈原再度被靳尚等奸臣中傷,再度被放逐,這次被流放到更遠的江南,滿臉哀愁的屈原因無力盡忠報國,又不忍見到國家沉淪,絕望之際抱著大石,投入汨羅江自盡,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