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4日 · 【明報專訊】英國警方日前拘捕3名男子,他們涉嫌觸犯當地國家安全法,其中63歲被告「Chung Biu Yuen」為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行政經理袁松彪。本報翻查1994年的香港政府職員名冊,對照英國警方公布袁松彪的出生年月日,袁於1978年加入香港警隊,先後在反黑組、交通部、水警等部門工作,並 ...

  2. 2024年6月1日 ·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症狀包括:頭暈眼花;感覺得自己在旋轉、或週圍的環境在旋轉;失去平衡的感覺;噁心;嘔吐等。 症狀會反覆發作,通常只維持少於一分鐘、消失了但又會復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症狀的誘因因人而異,但絕大部份都是因頭部姿勢的轉變引起的。 人的耳內有一個稱作「前庭迷路」 (vestibular labyrinth)的微細器官,由三個環形的半規管 (包括前半規管、後半規管和外半規管 semicircular canals)組成。 半規管內有液體及微細、毛狀的傳感器 (sensor),能檢測頭部的旋轉。

  3. 5 天前 · 造成岡上肌斷裂的成因主要有兩種:一為意外受傷 (例如跌傷)、另一種為重覆性勞損 (多為長時間重覆將手臂舉高過肩的動作)。 通常岡上肌斷裂的症狀包括: 1. 睡眠時感到痛楚並難於躺在或壓著受影響肩膊。 2. 手臂側舉時感覺痛楚無力。 3. 肩膊活動時出現聲響。 4. 日常活動例如梭理頭髮或伸手摸背脊等受到限制。 在確診前,醫護人員先要排除其它可造成肩膊痛楚的疾病,例如頸椎病等。 之後醫護人員會檢查受影響肩膊的活動能力,尤其是注意肩胛骨跟上臂骨之間的活動比例。 有效的臨床檢驗方法為Empty-Can Test及Full-Can Test。 兩種檢驗方法都是讓患者將手臂水平伸直向前45度,然後測試及跟另一邊手臂比較力量。 進行Empty-Can Test時,患者要將姆指向下 (圖1 → 2)。

  4. 5 天前 · 運動工具林林總總,總有一種能引起你的運動興趣。 近年興起一種震頻式訓練,透過揮動Flexi-bar來產生運動效能,究竟原理是什麼?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精英教練及導師黎雪蓮解釋︰「研究指出,我們震動Flexi-bar時,會產生約4.6Hz的顫動頻率,這些顫頻由手掌根部傳至前手臂、肩膀、頸部以至全身部位,從而令身體核心肌肉產生反應,全身『好似做緊運動咁』。 其主要功用為強化核心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不過她提醒,若有急性創傷、懷孕第三期、手術後未復元及患有高血壓症,則不宜進行。 黎雪蓮指出,除了用作運動訓練外,Flexi-bar更是復康治療的好幫手。 「曾有客人患有肩周炎一年多,本來連手臂也難舉,後來練習三堂Flexi-bar後症狀大有改善,可以屈到手臂。

  5. 2024年5月21日 · @麥煒和醫生. 港社會充滿包容,就連明顯的江湖伎倆,好像什麼養生特選、偏方食療、生物能量、細胞共振,也能闖出所謂另類療法的市場。 筆者已多次指出偽醫學的特性,今期會為大家簡述何謂科學的態度,本文參考了 Richard Dawkins 寫給十歲女兒的《Good and Bad Reasons for Believing》及繪本《The Magic of Reality》—十歲小孩已能理解,說明科學絕非深奧的道理(注:兒童七歲後開始發展概念思維,十歲是思考啟蒙的適當年齡;但若說五歲小孩已懂「憂國憂民」,便肯定是發言者捏造的謊言)。

  6. 5 天前 · 所謂游泳肩 (Swimmer's Shoulder) 其實是源於游泳比賽或訓練時泳者要快速用力划水,做成肩膊勞損。 這種損耗包括旋轉肌腱炎、夾擠症候群、及肩關節不穩定三種因素造成。 但無論是那一種或全部三種成因引發的游泳肩,患者都會感到划水時肩膊疼痛、難以發力甚至漸漸縮減肩膊的活動範圍,影響游泳的速度及表現。 如忍痛繼續游泳,甚至有肌腱斷裂的風險。 泳者在進行自由式或蝶式游泳時最容易因肩膊超負荷而引發游泳肩。 要有效治療游泳肩,患者首先要增加休息並避免造損耗肩膊的游泳動作。 醫生可能會用B 超等方法協助確診並處方消炎止痛藥幫助患者減輕症狀。 然後物理治療師會以超聲波及電療等方法治療患者的發炎及痛楚。 之後物理治療師會配合拉筋及關節復位等方法恢復患者肩膊的旋轉範圍。

  7. 2024年5月27日 · 1. 出發前必須預早準備好各種急救用品,以防同伴意外受傷、蚊叮蟲咬、過敏等情況。 急救用品必不可缺少外傷用的消毒藥物、拔除毒刺專用的小鉗子、蚊怕水及驅蟲噴霧、應付蛇或蟲咬的急救用品、止痛藥、防曬油等。 每名露營者在出發前最好先仔細閱讀各急救用品的使用說明,團體露營同伴中最少應有一個人以上曾經接受急救 (First Aid)及心肺復甦法 (CPR)訓練 。 2. 除急救用品外,還應攜帶後備應急用品。 應急用品必需包括﹕地圖、指南針、手電筒、小刀、防水生火器、毛毯、哨子、防水保暖衣物、高熱量食物(例如巧克力) 、食水等物資 。 3. 對有機會發生的緊急情況預設對策。 露營者應學習如何處理各種緊急情況,例如當有同伴被毒蜂叮傷時該如何處理? 又或有同伴在野外吸入花粉導致過敏時應否送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