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4日 · 大部分耳念珠菌帶菌者都沒有病徵,當醫院發現有病人受感染後,都會進行追蹤、篩查,從而發現其他帶菌者。 徐醫生指,耳念珠菌一般不會影響到健康人士,但當人體的抵抗力差,例如是長期病患者、癌症病人、正服用抑壓免疫系統藥物的病人等,則較大機會感染。 尋找醫生資料、地址|醫生黃頁. 立即瀏覽! 感染耳念珠菌有何後果? 當人們接觸到耳念珠菌,若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話,一般都不會引發感染或出現病徵。 然而,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或者身上連接導管,例如尿喉、中心靜脈導管或其他入侵性醫療用具,耳念珠菌就有機會進入血液,引起入侵性感染,會出現頭暈、發燒、血壓偏低等病徵,免疫力較差人士甚至可能引致敗血症。 數據顯示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耳念珠菌難以對付?

  2. 2023年6月1日 · 病徵.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這些部位包括腋窩和腹股溝等皮膚、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和呼吸道樣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血液,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甚至致命。 已確定的耳念珠菌感染的風險因素包括使用抗細菌和抗真菌藥物、血管和腹部手術、侵入性醫療儀器(例如中央靜脈導管、術後引流管和導尿管)的使用、免疫系統受抑制、慢性腎病、血液透析、糖尿病和長期入住深切治療部。 傳播途徑. 耳念珠菌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直接與患者接觸,或間接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或在醫療機構和長期住宿設施中人與人之間傳播。 治理方法. 醫生可參考化驗結果為有症狀的病人處方適當的抗真菌藥物。

  3. 2023年3月31日 ·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於本月20日發表「內科醫學年鑑」,內容提到,耳念珠菌感染者會出現發燒、畏寒等症狀,病情會在短時間內加重,若感染擴及血液、心臟等器官,則可能直接死亡。 哪類人士感染風險較高? 何栢良指出,須深切治療、曾進行大型手術長時間留院、免疫系統有問題、接受化療,以及曾進行器官移植的病人較為高危,且受感染後嚴重可致命。 耳念珠菌無藥可醫? 何栢良解釋,耳念珠菌較常出現抗藥性,並非無藥可醫,仍有兩三種藥物有效。 惟於海外個別醫院有受感染患者,如已接多次抗生素或抗念珠菌治療,或會滋生多重抗藥性耳念珠菌:「如屬當地已滋生且有變種的耳念珠菌,就較棘手處理。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4.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中为数不多能够让人类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 通常情况下,耳念珠菌主要感染免疫系统较弱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体弱的老年人、新生儿、糖尿病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术后患者等,对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发生感染的风险较低。 目前,耳念珠菌大多数菌株对 氟康唑 耐药,不同菌株对其他的抗真菌耐药性存在差异。 在美国,约90%的菌株对氟康唑具有抗性,30%对 两性霉素B 具有抗性,5%对抗 棘白菌素 (英语:Echinocandin) 具有抗性。 [11] 对于多重耐药性的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 [12] 歷史. 2019年美國耳念珠菌疫情. 2019年全球耳念珠菌疫情.

  5. 2019年4月9日 · 不只「超級細菌」,人類現在還面臨「超級黴菌」的威脅!. 美國自2013年來通報近600起「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感染病例,且近半患者在90天內死亡,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已將它列為「緊急威脅」。.

  6. 2020年7月5日 · 連同昨日發現的兩宗病例,瑪嘉烈醫院2日內共有4宗耳念珠菌病例。 究竟耳念珠菌是甚麼? 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被發現,後來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香港是在去年月底首次在一名曾到瑞士的男子身上驗

  7. 耳念珠菌的症狀. 耳念珠菌可能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全身,出現如發燒、疼痛和疲勞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引發血液、傷口和耳朵等感染,一般只從症狀會較難判斷,必須經由檢驗才能確診. 頭暈. 發燒. 疼痛. 疲勞. 血壓偏低. 耳念珠菌的診斷方法. 耳念珠菌難以用一般標準實驗室方法識別,必須使用「蛋白質譜分析儀」識別。 醫管局自2018起制訂感染控制指引,曾在海外入院的病人,若在香港入住高危病房如深切治療部、臨床腫瘤科、血科和骨髓科,均需接受入院篩查。 以檢測的儀器是蛋白質譜分析儀,檢驗病人鼻腔、腋下和腹股溝的組合拭子樣本;若結果呈陽性,醫院會隔離確診病人. 根據感染控制指引和個人風險評估,展開接觸追蹤調查. 所有確診個案需呈報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辦事處.

  8. 2024年2月2日 · 鑒於公立醫院耳念珠菌感染個案增加,由2024年2月5日上午7時起,住院病人(日間病房病人除外)和血液透析服務中心病人若符合以下篩查條件,須進行耳念珠菌測試: 1)最近3個月內於曾爆發耳念珠菌感染個案的公立醫院留院3天或以上, 或2)最近3個月內 ...

  9. 2023年6月1日 · 病征.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体部位繁殖而不发病,这些部位包括腋窝和腹股沟等皮肤、鼻孔、外耳道、伤口、尿液和呼吸道样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发病时可影响腹腔、伤口、耳朵和血液,而这些感染可以变得严重,甚至致命。 已确定的耳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使用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血管和腹部手术、侵入性医疗仪器(例如中央静脉导管、术后引流管和导尿管)的使用、免疫系统受抑制、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糖尿和长期入住深切治疗部。 传播途径. 耳念珠菌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与患者接触,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环境表面或设备,或在医疗机构和长期住宿设施中人与人之间传播。 治理方法. 医生可参考化验结果为有症状的病人处方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10. 耳念珠菌念珠菌中為數不多能夠讓人類感染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臟、腦等人體重要器官。 通常情況下,耳念珠菌主要感染免疫系統較弱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體弱的老年人、新生兒、糖尿病患者、重症監護室患者及術後患者等,對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發生感染的風險較低。 目前,耳念珠菌大多數株對 氟康唑 耐藥,不同株對其他的抗真菌耐藥性存在差異。 在美國,約90%的株對氟康唑具有抗性,30%對 兩性黴素B 具有抗性,5%對抗 棘白素 (英語:Echinocandin) 具有抗性。 [11] 對於多重耐藥性的病例,可使用高劑量多種抗真菌藥聯合治療。 [12] 歷史 [ 編輯] 2019年美國耳念珠菌疫情. 2019年全球耳念珠菌疫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