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童話場景來到現代,埋金種樹變作成功方程式,這次擺在眼前的誘惑是:栽種「成就」,不需時間、努力、堅持、耐性、工夫、勇氣、眼光……只需用「聰明」灌溉,第二天必有圓滿收成。 95年投身乙肝研究,由分析病史起步,及後發現即使低水平乙肝病毒DNA及肝酵素,仍有頗高風險演變為肝硬化、肝癌。 經數據分析,再得出能評估未來5至10年肝癌風險的方程式;同時亦證實極低病毒DNA水平,能有效減低肝癌風險,為本港臨床服務及外國治療指引帶來新進展,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的研究成果,孕育期跨越十多年,如果說當中靠的只是過人的聰明才智,解讀者又未免失諸天真。 「我覺得『成功』永遠沒捷徑。 當然也有人聰明絕頂,不需要很多時間便能得到很大成就,但九成成功人士都是花很多時間發展自己的專長。

  2. 2009-12. 痛博士健康八式2009活動. 與你分享痛症及腸胃病預防秘訣. 由美國輝瑞科研製藥、《T a k e m eh o m e‧生活區報》及灣仔環保健康動力合. 辦的「痛博士健康八式2 0 0 9之終極篇 ─太極操」活動,於11月14日在灣仔修頓室內場館舉行。. 活動共分為三部分:1) 由 ...

  3. 更新一代 抗鬱藥 副作用減少 最早期的抗抑鬱藥在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使用,可是其副作用比較明顯。而隨著醫學發展,除了早期的TCAs(三環抗抑鬱藥)和MAOIs(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外,亦研發出不同的抗抑鬱藥,各有不同的功效和副作用 ...

  4. 「現今新一代化療藥物儘量減少副作用,加上其他藥物如止嘔藥、抗敏藥的輔助,患者接受化療後亦減少了出現脫髮、吐嘔不適、口腔潰爛等副作用。 標靶治療始於20世紀,透過阻截某些特定因子訊息傳遞或阻止血管增生,繼而抑制癌細胞的增長或轉移。

  5. 心房顫動的全名是心房纖維性顫動,是心律不整中最普遍的一種,患者的心房出現問題,令心房快速顫動,無法正常收縮,心跳變得加快和不規律。 患上心房顫動的機會隨年齡增加,四分一的40歲或以上人士在去世前會有機會患上心房顫動 3 。 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 心房顫動致中風後果嚴重. 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 解釋,心房顫動的病徵包括心悸、疲憊、頭暈、氣促、胸部疼痛。 過去多項研究均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中風的機會比常人的高7倍 4 。 「當上心房內的血液無法正常泵出,滯留的血液便會凝固成血塊,血塊流至腦部,便會引致中風。 由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病情通常都比較嚴重及可引致殘障,大約一半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 5 。

  6. 香港肝癌基金會創會主席暨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教授分析,大部分發生在香港的肝病,均屬乙型肝炎(簡稱乙肝),但在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新一代肥胖及飲酒的問題愈趨嚴重,脂肪肝亦變得普遍。

  7. 2015年05月號. 醫生: 馬珮珊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撰文: 鍾穎嫦. 糖尿病不但有機會誘發急性心臟病、心臟衰竭、中風等大血管病變,還有機會引起小血管病變如腎衰竭、失明、截肢等併發症,情況堪憂。 根據英國糖尿病研究報告 (UKPDS)顯示,每下降1% 的糖化血紅素 (HbA1c)能減低不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如減低21%糖尿病相關死亡。 縱然嚴控血糖、血壓及膽固醇仍無法百分百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但對患者而言,風險能減一分得一分,因此三高控制必不可少。 治療目標:減慢老化保機能.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馬珮珊醫生 指出,糖尿病即胰臟生產胰島素的能力提早衰退,而其有機會誘發的血管病變亦為老化徵狀,因此糖尿病可算是一個提早老化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