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明報專訊】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昨晚假文化中心舉行,《金手指》奪6獎,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及最佳視覺效果,成為大贏家,梁朝偉憑《金手指》六度稱帝;余香凝憑《白日之下》首奪金像影后,姜大衛與梁雍婷亦憑《白日之下》分別奪得最佳男配角及最佳女配角。 最佳電影由《毒舌大狀》奪得,《命案》鄭保瑞膺最佳導演。 記者︰林祖傑、鍾一虹. 攝影︰劉永銳、鍾偉茵. 梁朝偉(偉仔)憑《金手指》6度登上金像影帝寶座,身在德國拍戲的他透過視像看頒獎過程,得知獲獎時愕然掩面,然後展露笑容,劉嘉玲代老公上台領獎,偉仔說︰「我唔識講,好開心,好耐無攞金像獎,應該隔咗十幾年。

  2. 2024年5月23日 · 此外舉辦一系列有關香港背景的講座讓大眾了解香港歷史和其電影發展史也舉辦有關香港獨立遊戲發展的工作坊以及大師系列講座邀來當地著名影評人或學者講解多位名導演張徹許鞍華徐克等的電影風格和發展其中亦邀請了著名剪接師雪美蓮

    • 「片頭」主題曲為電影定調
    • 作者電影與作者電影主題曲
    • 廣東「樂與怒」:新時代音樂的主導動機
    • 七十年代時地人:與搖滾樂的同時協奏
    • ■參考資料
    • 註十二

    對比主流的國語歌,或時尚的歐西流行曲,六十年代中期熱門樂隊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的泰迪羅賓曾說,廣東歌地位低,不入流,為怕得罪歌迷,1974年之前絕不敢唱(註二,頁75)。《鬼馬雙星》等多部許氏電影採用原創廣東歌曲,是極大膽的嘗試。大哥許冠文提出中文歌要求,弟弟許冠傑立即完成片中慢板插曲《雙星情歌》,後經許冠文催促,說電影有很多動作,於是製作了同名主題曲,許冠傑曾說:「因為每部電影都有個『片頭』(開場段落),總要作首歌出來。我們就看看整部戲的主題內容,再作主題曲。」(註二,頁67-68)許冠文在一次訪問中,對許冠傑在《鬼馬雙星》的創作,有以下回憶: 「……有一天我們在賭場,我忙着拍攝,他(許冠傑)和許冠英在房間樓上彈結他唱歌鬧着玩。我休息時回房洗澡,經過他們...

    許冠傑早年的電影歌曲,吳宏曾以歌詞作意識形態角度仔細分析,認為帶有「分裂聲音」的矛盾:既強調「有酒今朝醉」,卻又「為兩餐乜都肯制」;既「命裏無時莫強求」又「雞碎咁多都要啄」,是一方面「睇開啲」,但一方面「搏晒命」,互相衝突——即「傳播上的『雙重縛束』(double bind),窒息個人思想發展,而進一步是精神分裂」(註四)。朱耀偉則肯定箇中的雙重聲音,認為是替小市民宣泄了不滿:「一方面是小市民的吶喊(呼叫自己心聲的欲望聲音),一方面是詞人超然冷靜的道理(即被另一理性聲蓋過)……通過『分裂的聲音』造成的張力,小市民又往往能在其中得到滿足……」(註五)朱的論點,無疑更具說服力。惟上述論者未有提及的,是這些歌曲不少為電影而作,箇中創作,不能抹殺電影主題元素。上述提及的「分裂」與「雙重」聲音,正是跟...

    Ronald Rodman提出了把流行音樂作「主導動機」(leitmotif)放在電影裏考量,他針對九十年代兩部西方電影,美國的《危險人物》(Pulp Fiction,1994)及英國的《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1996),指出兩部電影的流行音樂類型,跟電影的命題有相當的聯繫(註八)。 所謂「主導動機」,來自德國古典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其「樂劇」(music drama)的創作理論,這理論後經音樂家Max Steiner在荷李活電影採納,廣為後世電影音樂家沿用。Claudia Gorbman曾對「主導動機」在電影裏作解說:泛指經常在電影反覆出現的主題(theme)或母題(motif),它可以是一段旋律、旋律中某個段落、和弦進程(harmonic pr...

    多年來,流行音樂在電影中的採用數之不盡,方法不一,不少均從商業角度或市場考慮,而能夠以「主導動機」有着如此貫徹整合的電影其實甚少,和許氏作品同代的西方電影代表大抵是《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與《迷幻車手》(Easy Rider,1969)。由主題曲主導的許氏作品,當中純樂器的電影音樂,也不時採用主題曲旋律,以不同搖滾風格變奏演繹:如前衛搖滾、 放克搖滾及藍調搖滾等,令觀眾對主題曲的風格與旋律留下深刻記憶,可以說,許冠傑從主題曲衍生的「主導動機」理念,在類型、形式、內容、演繹,均與許冠文的四部作者電影,做到具港產創意與精準有力的縫合。 不能忽略是,內含符碼還有許冠傑集搖滾樂手與電影明星的魅力,難得的健康、親民也討好。處身的家庭與社會,造就了他日後創作——成長於香港殖民地時...

    註一: 薛志雄口述,蒲鋒、劉嶔、王麗明訪問:〈薛志雄:電影是戲假情真〉,載於蒲鋒、劉嶔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3年),頁184。 註二: 吳俊雄:《此時此處許冠傑》(香港:天窗出版社,2007年)。 註三: 許冠文口述,蒲鋒、劉嶔、王麗明、傅慧儀訪問:〈許冠文:沒有簽約卻有簽了長約的感覺〉,載於蒲鋒、劉嶔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頁173。 註四: 吳宏:〈批判「許冠傑」〉,載於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04-205。 註五: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亮光文化,2011年),頁83-84。 註六: 澄雨:〈小人物看世界粵語喜劇...

    黃湛森:《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未出版博士論文(香港:香港大學,2003年),頁123。 作者簡介:電影音樂研究者,著有《必要的靜默》、《畫內音》及《畫外音》等書 (原文刊於2020年4月17、18日明報世紀版)

  3. 2023年7月9日 · 回顧香港昔日的武俠電影邵氏三雄居功至偉張徹是武學楚原重俠氣胡金銓則饒富詩意山水竹林霧中隱寺以雲煙留白將水墨畫與戲曲的精髓融入電影頗具禪境。 如今細數《大醉俠》、《龍門客棧》到《山中傳奇》那些耐人尋味的意象,仍覺睿智前衛。 然而,別樹一幟的武俠詩學,並不是胡金銓創作生涯的全貌,紀錄片第二部分取名「斷腸人在天涯」,便轉而談及武俠片熱潮的消退,以至胡金銓晚年電影風格的轉變。 終究是異鄉人. 胡金銓生於北京名流,年輕時不愁吃喝,但戰後內地局勢危險,家人為安全着想將他送走,獨自一人落戶香港。

  4. 2024年2月16日 · 談到俊彥這個名字Shaun透露是父親好友兼知名導演張徹親自為他命名兩個字皆有特別意思亦因父親狄龍Shaun出生時名字早已揚名台灣台灣譚俊彥稱當年看新聞已知道自己與狄龍兒子同名同姓二人的緣分亦由當刻開始萌芽。 含淚唱《Yesterday》 兩台灣譚俊彥本身並無任何關連,甚至生活圈子與年齡層亦截然不同,但二人因一件事,雖身處不同時空而牽連在一起;兩台灣譚俊彥對此均大表驚歎:「怎麼會那麼巧。 」Shaun說:「我聽完覺得好黐線,原來世界就係咁細,仲癲過拍戲,不得了。 」「譚俊彥聯盟」只相處了3天,但由於同名同姓,3人恍如認識了數十載的好友,不分彼此、無所不談,臨近尾聲,感性的Shaun還流下了不捨的眼淚,獻唱《Yesterday》及送上親手寫的紀念冊給兩台灣譚俊彥。

  5. 2024年3月31日 · 胡金銓本身就是1970年代與張徹楚原齊名的武俠片一代宗師徐克則破舊立新新蜀山劍俠開創了另一派玄幻美學。 師徒聯手,笑傲江湖,本應是武俠電影一個新里程碑。 可惜事與願違,《笑傲江湖》再拍不久,便在拍攝風格及商業元素的取捨上產生嚴重分歧,鬧得不歡而散,胡金銓中途退出,雖然電影導演一欄,仍然掛名胡金銓,實為徐克、程小東、李惠民、許鞍華(不記名)等執行導演善後,分工拍攝餘下部分,算是一部集體接龍作品。 幾位年輕導演的電影風格,明顯跟胡金銓在《空山靈雨》、《山中傳奇》那種傾向古典水墨的詩意構圖非常不同,以致《笑傲江湖》畫風前後不統一,故事情節亦由幾個獨立部分組成,彼此不連貫,有點強行拼接的感覺,也成為了此作的最大敗筆。

  6. 6 天前 · 張翔2018年擔任港大校長以來,校委會內部紛爭不斷。 張去年面對匿名電郵的多項指控,包括遴選副校長(大學招展)無招標揀選獵頭公司;招聘醫學院長時指明人選要「具美國高校經驗」;不當處理內地捐款;去年缺席港大醫學院活動,引發誠信問題。 校委會上月公布調查報告稱對張翔的指控不足以確立」,張發聲明回應終於還我清白」,形容事件對港大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希望大學重回正軌放下成見擺脫干擾回歸平靜」。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再現校政風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