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14日 · 由吳慷仁、黃健瑋、許瑋甯主演的《麻醉風暴2015年播出第一季時,已好評如潮,更在第50屆金鐘獎獲得4獎。 第二季原班人馬上陣,並加入當紅小生李國毅,繼續以醫療為題材,配以藥價、健保制度、醫療人球等貼身議題,不過,由於醫療劇成本高,加上需要大量專業人士指導,令不少觀眾當初都擔心《麻2》會慘不忍睹。 所以,電視台為了可以有更多經費,一改過往單方投資慣例,首與唱片公司、網上平台合作製作並共享版權,並由第一季的6集,增加至13集,每集50分鐘,製作費共6千萬台幣(約港幣1千5百萬),比起一般劇集每集製作費的200-250萬,絕對係近年罕見。 許瑋甯近年演技大有進步,屢獲「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女主角獎」,她在劇中飾演的副院長,為避免醫院被降級一事而不斷開源節流。

    • 《下一站,幸福》:花拓也。《下一站,幸福》是2009年播出的經典臺劇,由吳建豪、安以軒、許瑋甯、吳慷仁主演,講述曾經是千金大小姐的梁慕橙,在經歷家裡破產、父親去世後,隨著後母與繼父漂泊,但始終以樂觀、堅定的態度面對生活;而聖德集團唯一的繼承人任光晞與她相反,因為被父親拋棄、母親外遇,任光晞成了玩世不恭的紈絝子弟,直到遇見便當小妹梁慕橙才有所轉變。
    • 《麻醉風暴》:葉建德。《麻醉風暴》敘述麻醉醫師蕭政勳參與一場由院長陳顯榮主持的示範刀,不料病患竟意外離世,執行麻醉的蕭政勳被認為是罪魁禍首,遭到院方勒令停職。
    • 《一把青》:郭軫。一舉入圍13項金鐘獎的時代劇《一把青》,由導演曹瑞原改編自白先勇同名作品,主要演員為連俞涵、吳慷仁、楊謹華、天心、楊一展、藍鈞天、温貞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以2010年代台灣的多起社會事件為題材,包含震驚台灣社會的北捷隨機殺人案、小燈泡事件,主題囊括思覺失調症、法律與人權、新聞媒體的困境等。
  2. 2018年8月30日 · 盧廣仲(中)、李國毅(右)《麻醉風暴2》、張軒睿(左)《我的男孩》都是首次入圍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網上圖片)

  3. 2019年6月19日 · 2015年台劇《麻醉風暴》是近年台灣最出色的醫療劇,由台灣樂團草莓救星演唱主題曲,曲風相當夢幻。 點擊大圖了解更多有關《麻醉風暴》的資訊 + 1

    • 角色矛盾源遠流長
    • 毋須當「喉舌」 須改革服務
    • 如何提升收視增影響力?
    • 如何建立香港形象於國際?
    • 如何改革財政,積極開源?
    • 相關文章︰

    港台自1928年成立起隸屬政府部門,之後的四十多年,港台的公共廣播理念不強,縱然政府曾在1956、1960、1970年研究把港台脫離政府體系,但結果均認為不可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導師梁麗娟長期關注香港電台發展,她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說:「在無綫電視未發牌之前,政府曾考慮應否擴張港台,但當時港英政府不願承擔財政包袱,故決定發牌給無綫,這反映政府當時不夠決心。」 轉捩點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1972年,何國棟(Jimmy Hawthorne)由BBC借調來港擔任廣播處長,他主張港台新聞部有採訪及編輯自主權,港台遂於1973年成立新聞部,不再由新聞處提供新聞簡報。此段期間,電台部有直播對答節目《太平山下漫步》協助聽眾了解問題,甚至請官員解答疑難,是今天烽煙節目的雛形。電視部亦製作了《...

    政府在2006年啟動公共廣播服務檢討,2009年完成,結論是港台維持政府部門的地位,但另與港台訂立《港台約章》,訂下港台使命和公共目的,重申港台公共廣播地位(表一),往後亦稱呼港台為公共廣播機構。當時不少評論指出,確立地位無助消弭港台角色衝突,當下《頭條新聞》風波可說是爭議的延伸。 要解開這個結,終歸要釐清港台角色。港台承擔香港公共廣播任務,這個定位本身沒有問題,這個定位也不代表它必須同時承擔政府喉舌的責任。在現有政府架構裏,港台毋須、也不應做政府的傳聲筒。要發布政府信息,政府新聞處勝任有餘,港台只需跟足要求,確保節目內容持平,給予政府足夠時間解釋立場和政策,安排時段播放政府信息便可。2018年底,商經局長邱騰華曾稱港台有公眾使命,與新聞處工作不同,兩個部門沒有合併意向。 過往關於港台評價及...

    如上所述,港台依靠多項成效指標評估服務表現,在節目方面,主要包括收視率、欣賞指數、公眾滿意度調查和投訴數字。欣賞指數的目的是改進香港電視界的整體節目質素,並希望成為收視率以外的專業指標。梁麗娟曾經參與評審工作,她解釋商界和廣告業會留意高欣賞指數的節目,認為這些節目吸引特定觀眾,比播廣告、贊助節目的收效更大。 但是,港台經常引用欣賞指數和觀眾調查,與其說是商業考量,毋寧說是因為節目收視率長期低迷,難與無綫(和已結束免費電視業務的亞視)匹敵。港台通常回應,部份節目照顧小眾,加上慣性收視,用收視率評估港台節目表現並不公平。其實,審計署在2018年發表的審計報告亦同意單以收視率作為節目表現指標並不妥當,但同時指出港台的反駁不夠說服力。收視率即使不是唯一衡量質素標準,亦是重要標準。港台部份節目即使有高...

    其實,公共廣播機構的目標觀眾不限於當地民眾,還可面向世界各地, BBC、日本放送協會(NHK)和韓國阿里郎電視台(Arirang)都是例子。這三家電視台自設英語衛星頻道,海外人民可以透過電視或互聯網觀看。 設立海外公共電視電台節目頻道能夠展現一地的軟實力。例如NHK的經營目標之一是「翻開日本多元文化、傳統和創新,給觀眾最新經濟和科技狀況,是世界走進日本和亞洲的門戶」;阿里郎電視台的經營目標之一是「擦亮韓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透過與外地廣播企業合作,改善與外國的關係」;BBC更不用多說,早已成為英國在國際社會的代表,其五年前的《新聞的未來》報告,強調BBC國際頻道是英國「獨特資產」,提醒BBC必須不斷壯大,才能成為國家的「價值大使」和「軟實力代言人」。 也許,無綫電視早已在海外站穩陣腳,節目製作...

    要執行上述兩點,需要大筆額外資源,政府注資必不可少。當然,在社會彌漫政治矛盾的當下,向港台撥款是一個敏感議題。要說服政府、立法會和公眾增加港台資源,港台須以身作則,檢討現時資源是否用得其所。 2018年的審計報告道出港台的產出和收效不相稱,除了上文提及的低收視率、收聽率,還有教育電視製作成本高但產出低,2017/18年度每小時製作成本達158萬元,是2008/09年度的一倍有多。這個金額可說高得不合理,港台電視節目外判計劃的每小時製作費粗略估算為40萬至80萬元,只是教育電視同等時段的四分之一至一半。 另一邊廂,教育電視節目觀眾量持續下降,每家幼稚園及中學每班平均收看節目量維持在單位數,每天在電視台播放的時間逐漸縮至一小時,來年度的撥款預算更歸零(表二),港台與教育局計劃另商合作方法。明知觀...

    港台脫離政府架構、自主營運 就可成為「香港BBC」? 公司化可以令香港電台遠離政治風波? 港台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與免費電視台分手後 香港電台能否活得更精彩? 新冠肺炎│港台工會斥邱騰華踐踏新聞自由 記者問題無違一中原則 新冠肺炎│港台專訪世衛問台灣會籍 邱騰華出稿嚴斥:違一中原則 上文刊登於第20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 世衞、《頭條》風波背後 香港電台的三個問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4. 2021年3月3日 · 不過也有好作品同時要離開Netflix,包括輕小說改編動畫《在地下城尋求邂逅是否搞錯了什麼》和台灣大熱醫療劇《麻醉風暴》,有興趣的話不要錯過! Netflix最近越來越多好戲上映,因此也越來越多好作品會即將下架。

  5. 2018年9月16日 · 醫院管理局表示,截至晚上7時15分,共284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需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隨著「山竹」逐漸遠離香港,天文台於晚上7時40分改發8號風球,威脅逐步解除,不過,天文台呼籲,市民仍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