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日 · IDA終身會員的事業長跑關鍵.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10 月 1 日. 0. 238. 達成國際龍獎IDA標準已屬不易,更何況是要連續12年或是累積達15年達成IDA獎項才能成為的IDA終身會員? 追逐過程中勢必得跨過重重阻礙與挑戰,方能得到此成就。 談及追逐IDA的起心動念,富邦人壽北四區部富琦通訊處業務經理瑞雲回憶,其實最初挑戰IDA的緣由就是單純的「聽話照做」,她口中的「BOSS」──梁國榕部長在參與過IDA年會後,便向眾人大力推薦這個華語壽險平臺,並邀請夥伴一同參與這樣的榮耀盛會,也因此開啟了她與IDA的緣分,自2011年起至今從未間斷,在2022年便摘獲終身會員殊榮。

  2. 2024年4月1日 · 新光人壽營業推展部協理保霖指出,價值觀的建立,能夠使業務員穩定存留在保險團隊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並確保業務員在不同情境下都能保持一致且有力的表現。 團隊價值觀由「願景、使命、價值觀」三者構成,願景指出未來想要達成的景象,使命促使人們尋找路徑和行進方式,而價值觀則是形塑出最後的行為模式。 這亦呼應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唯有在從事保險業的過程中,瞭解行業特性和自身背負的使命,才能藉此找到正確的行銷態度和方法。 「從事保險業最核心的願景,就是要認識到保險業『可以幫助別人,成就自己』。 」當業務員瞭解保險保障的核心意義,無論是在帶領團隊、銷售產品,或是招募組織時,才會有長遠經營的思維,而非把客戶或增員對象當作行業中的「過客」。

  3. 2019年11月1日 ·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股王大立光於二 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申報轉讓持股,氏家族成員4人轉讓1萬246張大立光持股至新成立的閉鎖型控股公司——石安股份有限公司。 轉讓完成後,石安股份有限公司將成為大立光第一大法人股東。 這並不是第一次大立光申報轉讓持股,於二 一八年九月十八日亦曾申報轉讓家族成員4人6,090張持股至另一間閉鎖型控股公司——茂鈺紀念股份有限公司。 經過2次持股申讓後,創辦人耀英及林恩舟配偶已無大立光股票;林恩舟、恩平個人名下持股分別僅剩下540股與8,000股。

  4. 2023年12月1日 · 所謂功能小組,是恆大通訊處中的核心組織,能夠留在小組內的成員,皆是績優、正向且主動參與團隊事務的夥伴。 而在占團隊總人數1/3的小組中,又分成行銷、行政、商品、教育訓練等區塊,每一年重新抽籤更換組別和組長,讓每個夥伴都能學習到不同面向的知識和做法,也能輪流承擔「領飛」的責任。 劉一駿表示:「功能小組的夥伴與我接觸的最多,所以也最瞭解團隊精神『一起』的意義。 」當功能小組的成員學成回到各個分區後,他們就好比銜著「種子」的雁鳥,將共好基因帶回分區,用共好的概念激勵其他夥伴。 此外,劉一駿作為恆大通訊處的大家長,不會永遠留在功能小組中,只要新進的小組成員順利進入軌道後,他就會賦予夥伴權力與責任,隱身幕後,讓責任帶來的壓力刺激夥伴成長。 「經過一輪學習,每個夥伴都將培養出承擔任何職務的能力。

  5. 2017年9月1日 · 總結中國紅團隊拿到榮譽之後的意義從3方面分享:一是提升團隊的知名度,讓世界華人知道「中國紅」;二是提升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的品牌競爭力;三是打造一支「大、強、精」的團隊,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如何保證達成兩年的IDA百人團隊? 中國紅成功的關鍵在於激勵、簽署承諾書、培訓和跟蹤。 實施9項促成IDA百人的工作方法: 1.公司推動方案. 2.潘立紅私人贊助三大團隊推動方案. 3.三大團隊推動方案. 4.直轄小組推動方案. 5.IDA啟動儀式. 6.簽署承諾書. 7.百龍盛世IDA培訓課程. 8.每週業務會議跟進. 9.百龍盛世IDA團隊激勵大會. 潘立紅. 中國人壽(海外)區域執行總監.

  6. 2019年10月1日 · 實作上的做法和節奏則是林彥自己摸索及調整,擁有六年國際龍獎IDA獲獎經驗的他,總結出以下關鍵: 一、客戶與轉介紹. 和許多團隊的做法一樣,在剛入行的時候,主管請他列100個可能銷售的名單,林彥笑說:「當時連我家樓下速食店老闆都列進去了,還是只有36個,可說山窮水盡」。 清楚知道自己客戶不足的問題初期林彥嘗試陌生開發但很快發現從播種到深耕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的節奏無法讓他在入行第一年就完成國際龍獎IDA。 為了讓自己可以掌握銷售節奏,林彥決定從36個名單開始經營,讓對方明白及相信他所能提供的服務和價值,一旦他們成為客戶後,就進一步要求轉介紹。

  7. 2023年9月1日 · 文 林育瑋.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9 月 1 日. 0. 326. 為什麼總是會感到精疲力盡、感覺自己就像是被掏空? 只要從事業務工作,就會發現要定著在行業中,一點也不簡單,不但要歷經無數次拒絕、遭受無數次否定的挫折,甚至還要度過一段努力和成果不成正比的時間。 成功是什麼? 史蒂芬.柏格拉斯(臨床心理師、哈佛醫院附屬機構成員)在他的著作《內在驅動心理學:你被掏空了嗎? 如何從精疲力竭中重燃工作熱情》中如此發問,同時也做出了如下定義:作為一名成功人士,需要同時獲得物質的報酬和社會地位。 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拚出一番事業,並且名列前茅,受到多數人的推崇,那麼他就是成功的。 但是,後來作者很快就發現這個定義並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