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日 · 趙瑾瑜從來就不覺得自己僅是保險業務人員她認為自己還是一位風險診斷醫師。 「當醫師幫你診斷完病情,你會不想見到醫師嗎? 我的準客戶99%都想再見到我! 需求分析,觀察出客戶的真實需要. 趙瑾瑜與客戶見面的第一件事標準流程就是先幫客戶做需求分析這可以發現許多客戶在意卻未曾主動提到的事情她說明:「大部分客戶並不會排斥做需求分析因為我根本不會提到保險商品只是先告知客戶我會在這次聊天中記錄一些筆記並在下一次見面時提出適當的建議。 客戶的需求分析表中,有一區是家庭成員表,許多業務人員會輕忽這個地方,但這反而是趙瑾瑜的觀察重點。

  2. 2021年3月1日 · 914. 0. 與準客戶約訪後卻無消無息? 訪談完準客戶表示需要考慮,卻再也不接電話? 抑或是準客戶突然就變成其他業務人員的客戶? 缺乏「細節力」,可能就是上述失敗案例的最大關鍵原因。 只要掌握成交過程中的細節,即能藉由這些細節之間的環環相扣, 達到放大效益的功能,最終提升業績力! 雖說掌握大局是極為重要的,但掌握細節, 也能夠讓細膩微小的層面大大打動客戶的心。 本次特別企劃分別專訪了2位對於細節具有獨到見解的績優業務人員, 讓讀者能夠從文章中瞭解實踐「細節力」的具體方法,助力業績提升。 用「細節」做到差異化,抓住準客戶的心. 從掌握細節做出差異化行銷,助力成交事半功倍. 「觀關能健」檢視法,養成成交細節力.

  3. 2021年2月1日 · 1718. 新光人壽鹿港通訊處業務副理陳揮美入行僅2年就升至業務副理,去年她的業績FYP達到420萬元,相較前年同期(260萬元)成長了1.7倍。 其中,她的新契約保費收入有8成來自於保障型保單。 過去,為了熱愛儲蓄的臺灣社會,許多業務人員在銷售上習慣強調保險的儲蓄投資功能,保險「保障」的功能卻逐漸被弱化。 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2019年國人平均每一張壽險保單的死亡給付僅新臺幣57萬8,000元,一旦發生意外,對於一個家庭僅是杯水車薪。 2020年,主管機關於7月1日正式實施「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儲蓄險優勢不再,不少業務人員業績相較過往呈現大幅度衰退。

  4. 2018年5月1日 · ★專長是為資產高淨值富豪個人或超級富豪家庭提供投資及理財規劃服務,客戶遍布53個國家. ★擁有2個學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2018年拿到金融保險博士學位. 關於「為什麼『不』購買人壽保險? 」這個問題,請先看以下6點: 1.你「不介意」你的家人掙扎。 2.你的收入對家庭並「不重要」。 3.你的家人「應該負債」。 4.遺產稅? 你「不在乎」是否把房子賣掉來支付那些稅務。 5.你的配偶在你死後「應該」工作。 6.沒有人應該記住你,因為你不重要。 如果上述任一理由都沒有的話,你就應該 購買保險! 當我初次與客戶見面的時候,首要任務是想辦法理解他們相信的保險是什麼? 其中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透過探討實際案例來檢示,好比我會談到在服務其他家庭時,幫助他們確認內心深處,到底是什麼令他們感到擔心與害怕?

  5. 2020年1月1日 · 遠雄人壽總經理趙學欣表示由於各類型的保險商品獲利計算與現行會計制度完全不同保險業除了必要調整銷售商品組合確保未來獲利外也要同時評估新版會計制度上路後的資本適足性及增資需求。 因應IFRS 17,保險業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資金在建置系統及重新規劃流程,系統強大度、健全度會成為保險業營運決策的關鍵項目,影響未來發展,近三年是保險業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時刻。 接軌IFRS 17,遠雄人壽將陸續推動一系列投資型商品,由於投資型商品在新版會計制度當中,能將利率波動等不確定因素由合約服務邊際(CSM)所吸收,穩定公司獲利,對長期發展助益頗大;同時,針對即將實施的身故門檻法則也會調整商品內容,推出理財兼具保障的保單,滿足民眾理財規劃及退休方面等需求。

  6. 2024年1月1日 · 第一種:對推銷行為的習慣性拒絕.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拒絕保險業務員,不是因為不認同保險,而是習慣性拒絕大部分的推銷行為。 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東西不需要推銷,只有賣不出去的東西才會被極力推銷,所以人們習慣性拒絕被推銷。 同時,這種習慣性拒絕也與人們所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 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推銷,當接觸到的推銷行為愈來愈多時,人們發現自己有很多需求其實是「被創造」的,導致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心理上也就對大多數推銷行為產生排斥。 人們對推銷的拒絕當然也包括對保險的推銷,尤其在保險業發展初期,部分業務員以產品為銷售導向的做法令不少人對保險業產生刻板印象,害怕自己會被業務員糾纏著購買保險,也導致一些人將保險業務員與強迫推銷畫上等號,所以習慣性地拒絕他們。

  7. 2020年2月1日 · 對於國際獎項中國人壽保富通訊處業務襄理茆麗蓉表示最初其實只是出於好奇在達成獎項標準後跟著公司前輩一起申請國際龍獎IDA並親自飛到泰國曼谷領獎為的只是想弄明白國際龍獎IDA到底是什麼」,沒想到這一趟遠行卻從此讓她對國際獎項改觀也從此愈發重視自身與團隊對於國際榮譽獎項的追逐。 以下以第一人稱論述: 跳出井底,空間更廣. 前往曼谷前,我剛取得公司全國排名襄理組第1名。 照理來說,能夠在全公司上萬名業務人員中績效排名第1,這已經是頂尖成績,但在我前往曼谷後,卻發現現場與自己一樣達標IDA傑出業務銅龍獎的人數高達2,000多人,而且不乏比自己還要傑出,距離銀龍獎已不遠的人。 這樣的差距,讓我受到了不小衝擊,也讓我驚覺自己其實是一隻井底之蛙,尚有許多能夠努力與進步的空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